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心有所“薯”扎根高原,30多年死磕一块“芋”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董宇平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1:53:00 | 86 次浏览 | 分享到:

援助项目启动不久,当时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微型脱毒薯生产温室在青海开工建设。由于时间紧张,施工环节复杂,王舰身兼数职连轴转,白天充当技术员和翻译,晚上召集施工方和外方代表开协调会。

4.jpeg

王舰(左二)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家马铃薯种植合作社指导工作。受访者供图

1999年,温室建成后,微型脱毒薯生产初具规模,王舰团队的工作进入田间推广阶段。从实验室走向试验田,经费紧张、人手不够,他和团队在西宁市湟源县承包50亩土地,与农户同吃同住,坚守在马铃薯播种、收获、运输等各个环节。

“一到收获季,我们当天就要把微型薯装车拉回西宁,即使刮风下雨,大家衣服湿透了还在搬运,有时回到家中已经是深夜了。”工作进行到一半,经费只剩下200元,王舰咬着牙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借了5万元周转金。

当年收获季,看到满地的马铃薯,所有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王舰说,首次在大田种植种薯就获得丰收,意味着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低成本种薯,再苦再累都是快乐的。

王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马铃薯原种的市场价格约为3元,而实验室中的一棵脱毒苗每过21天就能扩繁1代,经过“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的三级种薯繁育生产体系,种薯成本能够降低一半,老百姓都能负担得起。

5.jpeg

王舰(左一)在国际马铃薯中心(CIP)资源库学习。受访者供图

心心念念:探索属于中国的育薯路

作为外来物种,马铃薯在我国种质资源有限、遗传基础狭窄。

“资源是育种的基础,如果不扩大种质资源来源,就难以育成适合不同生态条件、用途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为了从国外引进资源,王舰积极通过培训项目出国交流,同时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考察。

总部设在秘鲁利马的国际马铃薯中心拥有大规模的马铃薯种子和基因资源库。2004年,王舰第一次到秘鲁考察马铃薯资源。下了飞机,王舰没有过多休息,而是向外国专家介绍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积极争取合作资源。双方开始建立起联系。

第二年,时任国际马铃薯中心试验站站长的维克多?奥他祖应王舰邀请来到青海,双方在马铃薯培育、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开展合作。奥他祖自称是青海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在他看来,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安第斯山区相似,双方在种质资源、马铃薯育种、加工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

6.jpeg

2016年,王舰(右一)在智利的一处马铃薯实验站考察期间,与外国专家交流。受访者供图

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从国外引进大量马铃薯资源,2017年与智利签署了马铃薯专项合作协议,进一步解决马铃薯育种资源不足问题。

在国外考察过程中,王舰结合国内马铃薯种植区特点,提出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相比我国,发达国家的主要马铃薯种植带水肥条件更好,种植品种以专业加工型为主。”王舰说,既要学习先进经验,也要根据国内特点培育出更多抗旱、抗病的品种。

对于王舰团队而言,一个马铃薯品种的育成,就像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喜悦。

要培育出性状优良、稳定的品种,一段漫长的培育过程必不可少。第一年,杂交授粉,收获杂交种子;第二年,撒播种子,培育实生薯;第三年,筛选评价,优胜劣汰……

7.jpeg

王舰团队成员郭恒在检查脱毒马铃薯种苗(2023年3月21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杰 摄

每年一到马铃薯的生长季,大家很难在办公室中看到王舰。他和团队总在田里忙活,观察块茎性状,不断评价筛选,这个过程需要不断重复,直到选出“万里挑一”的优良种薯。

种薯的培育对地势、环境、气候等要求非常严格,高海拔、地理隔离、交通便利、有水源是理想条件。“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区,蚜虫的数量会呈指数级下降,种薯被蚜虫传播病毒的概率随之降低。”王舰介绍,育成新品种通常要8到10年,如果是在平原,种子在培育过程中就会严重退化。

为了找到培育良种的理想地点,团队几乎跑遍了青海东部,最后找到了距离西宁市区70公里的湟源县寺寨乡下寨村,在此建立了青海马铃薯高山试验基地,这也是目前国内海拔最高、设施完善的马铃薯高山实验站。

唯有热爱,才能步履不停。“做马铃薯只是因为热爱,我喜欢吃也喜欢研究。”心有所“薯”的王舰对马铃薯育种的发展有明确目标,未来,他和团队将致力在青海建设国家级种薯生产基地和育种平台。(本报记者陈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