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

来源: | 作者:伍豪 | 发布时间: 2023-07-08 19:39:00 | 1324 次浏览 | 分享到:


孙家栋是中国“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继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后,在近日公布的“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中,孙家栋院士又入选。在中国的航天史上,有太多第一都与孙家栋这个名字紧紧相连: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他是工程总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想起70年来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孙院士感慨万千。“作为一名航天人,我为祖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孙院士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90岁的孙家栋面容和蔼。笔挺的身板,爽朗的笑声,他的言行举止带着一股军人的硬朗。对于孙家栋,大家亲切地称他是“孙部长”或“孙总”,很少有人称他“孙老”。因为孙家栋从来不服老,干起活来比年轻人还拼命。“我也是‘90后’。”孙老说。

放弃导弹研究走上航天路

孙家栋说,自己走上航天之路纯属偶然。自己起初想学土木工程,毕业后当一名桥梁工程师,19岁时考上哈工大,选择了汽车专业。当时苏联支持新中国组建空军,孙家栋在学校学习俄语。孙家栋记得,1950年元宵节,很多同学都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饭了,孙家栋决定在学校吃完红烧肉再回家。红烧肉还没吃到嘴,校领导通知在场学生??谁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请即刻报名,参加的必须赶上8时30分自哈尔滨开往北京的火车。来不及与家人打招呼,孙家栋就上了火车。

那一年,他和另外29名同学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行为期7年的学习。1957年11月17 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音乐堂亲切接见中国留学生,他就是受接见的留学生之一。1958年从苏联学成回国后,他被安排去搞导弹研究。1967年7月,钱学森点将,让38 岁的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搞了9年导弹的孙家栋开始“转向”。 “当时我们做事情根本不需要动员,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并且要做好。”

孙家栋提出,要对过去的方案进行简化,去掉卫星上的很多探测仪器,不追求高难技术,只要做到“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用他的话来说,这种简化是把一辆汽车变成了平板车。当时卫星直径只有1米,反光也很差。孙家栋和团队想了一个“借光”办法, 在三级运载火箭上做一个球体, 这个球体鼓起来以后, 直径能到三米。上天以后, 三米球起到一个引导作用, 等看见它了以后, 就能在周围找到卫星。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当天晚上8 时30 分,卫星经过北京上空。长安街上人山人海,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向天安门广场,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唱歌。那场景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孙家栋说,当时苏联人把专家和图纸都带走了,当时大家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自己把卫星搞出来。“搞‘两弹一星’,必须自力更生,我们中国人是压不倒的。”

钱学森是他的引路人

钱学森是孙家栋走上航天事业的引路人。说起老师,孙家栋的语气中充满着尊敬和怀念。最让他难忘的是,在自己80岁生日那天,98岁的钱学森还给他寄来了贺信:“孙家栋院士,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者。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这让孙家栋非常感动。

他对钱学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做学问的严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研制的一种新型火箭即将运往发射基地,按惯例产品出厂前要完成装配、测试。其中惯性制导系统平台上的4个陀螺应完成精确装配后,再运去发射基地。由于时间紧,有工友找孙家栋说:“4 个陀螺是同一批次生产的,第一个能装上,其他3 个应该没问题。是不是可以不装了?”孙家栋觉得有道理,便同意了。没想到在发射场装配时,有个陀螺却怎么也装不上。钱学森听了汇报后没有批评孙家栋,而是让大家仔细加工研磨。钱学森在现场从下午1时一直陪着干到第二天凌晨4 时,见到陀螺装好才松了一口气。“我当时觉得很惭愧。虽然钱老没有直接提出批评,但我感到比批评更严厉。从那以后,对于配件质量,我再也不敢有半点松懈。”

60年航天征程经历多次险情

“卫星发射是一项高风险工程,每次发射,不到卫星入轨的那一刻,谁都不敢说百分之百成功了。我也有过不少失利的教训。”孙家栋说。1974年,孙家栋带领着团队研制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发射前出现意外。火箭点火升空20 秒后就爆炸了。这次惨痛的经历,孙家栋至今记忆犹新:现场一片火海,他和同伴一点一点寻找碎片。最后发现,是火箭中一根导线的铜丝在发射的震动中断了。想到团队几百人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孙家栋一个人跑到房间大哭了一场。这件事让他明白了,在航天发射中,质量是第一位的,一个极细小的故障都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在60年的航天经历中,最让他感到惊心动魄的“险情”有两次。1974 年11 月的一天,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准备发射。就在发射前一分钟,工作人员发现卫星不能供电。如果强行发射,升空的将是一个不能正常供电的卫星,将成为重大发射事故。千钧一发之际,孙家栋一声令下:“ 停止发射! ”因为这时如果按照正常程序逐级上报已经根本不可能了。发射程序虽然终止了, 可孙家栋却因为过于紧张而昏了过去。处理完故障后, 卫星和火箭才重新进入发射程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