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姜洋:舞即生命

来源:时代面孔 | 作者:时代面孔 | 发布时间: 2024-05-21 21:28:42 | 326 次浏览 | 分享到:

就在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授课前,他刚结束在柳州市艺术剧院为期10天的大师课。这次大师课期间,姜洋将授课分为芭蕾基训、现代舞训练、双人舞训练三个板块,还融合了身体语言开发、现当代舞技术组合等内容。课上,演员们和姜洋一起练习芭蕾基本动作、做平板支撑、完成双人舞组合训练……不断挑战体力的极限。虽然节奏不断变化,动作大开大合,身体被伸展拉扯到极限,但在姜洋指导下,演员们依然得以保持脚下的稳定、动作的流畅和表达的质感。他还在授课过程中观察每位演员的身体条件和上课反馈,对其进行针对性训练。对于舞者而言,舞蹈不只是“手舞足蹈”,更是对身体的开发与理解,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

但不论日程安排得多紧张,前日的排练多辛苦,只要出现在排练场上,姜洋永远亲力亲为。“舞蹈本身就是亲力亲为的职业,需要动起来,思想和身体都要不停地动。如果一直不动,我自己不上手编导,自己不练功,自己不带着学生一起排练,人就很容易停滞。手脚停滞,而后思想停滞。”姜洋说,每次上训练课,他都要在脖子上围一条白毛巾,舞蹈太激烈,要不停擦汗。

他的课堂不缺乏欢笑,但在授课方法与环节衔接、训练科学性等方面,始终严谨而细腻。“我的授课内容来自于我多年的学习实践积累,以及我日常的思考。平时,我的脑子里总在想,怎样把一堂课设计得更好、更合理。”在姜洋看来,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舞蹈艺术、环境、音乐,自身、搭档,人性、情感、意识等所有元素的理解与敬畏,是水到渠成,也是舞蹈教学的真谛与要义。“成为一名舞者不易,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更要付出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我们终于走到舞蹈艺术的高层,就要格外珍惜,就要突破技术层面,以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选择未来的艺术发展之路。”

舞蹈是一生的修为

8岁正式学习舞蹈,姜洋已与之相伴已经超过35年。那个动作灵活而协调,被老师认为适合学跳舞的孩子,已在岁月远去中渐渐模糊,只有起舞时的绽放,始终在记忆深处闪光。这束光,一直照亮他的艺术追求之路。

“小时家里贫困,学舞蹈的钱都是父母东挪西凑的。”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艺术学校学习舞蹈五年时间,父母只到学校看望过他一次,路费钱还是父亲卖血得来的。太过艰辛的过往,让少年姜洋一次次迸发出惊人的毅力与刻苦精神,也让他比别人积淀下更多人生百味。“我练竖叉时,两脚搭在两个凳子上,身体腾空,每条腿挂两块砖头,咬着毛巾坚持一分钟。腿放下来后,好像折了一样。”从中专开始,身边的老师、同学没人不知道姜洋是特别能吃苦的人。艺术学校尚未毕业,他便被广东现代舞团看中,坐着火车硬座,从黑龙江大庆一路南下广州。在那里,他边跳边学边练,再受万般苦,练就更扎实的基本功。

第二年,作为广东现代舞团年龄最小、但已崭露头角的实习演员,姜洋听从师长们的建议,决心再往上跳一个台阶。他决心报考北京舞蹈学院。那是1998年,姜洋已经适应了广东现代舞团的氛围,技艺不断提升,还能利用业余时间兼职补贴生活,放弃这些,绝不是让人能轻易下决心的事,但姜洋没有犹豫,“我觉得自己还年轻,我就想往高处走一走”。又是一番寒彻骨,姜洋考入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

再次陷入困窘的生活,“那时候在北京,我出门连一元钱的公交车都舍不得坐,我还记得从我们舞蹈学院步行去北京歌舞剧院,要走4小时58分钟”。为了补贴生活,姜洋兼职洗车、送牛奶、捡瓶子,大学二年级起开始在学校里代课赚生活费。他不以为苦,反倒坚定对舞蹈的热爱。平日里,同学们在休息和娱乐的时候,姜洋肯定在教室练功。他很少坐电梯,把爬楼梯当作每天体能训练的一部分。他感念王枚老师的悉心关爱与严厉教导,“王老师三年都没有表扬过我,我曾经以为自己达不到她的要求了,甚至觉得自己选错了路,但大三的时候她给了我特别高的肯定,我才懂得她之前的良苦用心”……一切为舞蹈而受的苦,都成为生命丰盈的体验。舞蹈也带着姜洋,一次次完成人生的跳跃。他连续四年获得奖学金,毕业时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在民族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和编导方面均表现不俗。面对众多工作计划,姜洋选择留校,进入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成为这个中国最具有学院派风范的一流舞蹈团的一员。

2002年10月,姜洋带着现代舞独舞《随风而逝》参加第二届CCTV舞蹈电视大赛,并获得现代舞金奖。他还记得,那一届的报名作品几乎都已经在各类舞蹈大赛中获过奖,只有他的是新作品。报名一波三折,他赶在截止当天才报上名。除了排练,他还要自己做音乐、准备服装。“那时每天从早上8点跳到晚上,不敢休息,也不想休息。当时膝盖和脚踝还有伤,就缠上绷带继续跳。”掺杂着很多苦难的过往,在姜洋的叙述中总是充满了欢乐。

金奖的光芒未及散去,姜洋又一次为自己开启了“hard”模式。2004年,法国国家歌剧院里昂芭蕾舞团向他发出邀请,这个一句法语都不会讲的23岁青年,毫不犹豫跨出舒适圈,抵达法国,成为当时团里唯一的亚洲面孔。

生活中的苦,都已不在话下,姜洋最大的挑战,是来自里昂芭蕾舞团内部。里昂芭蕾舞团位于里昂市最高建筑的顶层,站在窗前可以俯瞰里昂全景。洁白的穹顶设计,置身其中便感受到艺术的神圣与美。姜洋去时,舞团共有32名舞者,每年实行淘汰制,“在这里,每一名新人都会被视为竞争对手”。他也不例外,刚进团时,正逢排练现代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他是第三组演员。按照团里惯例,只有第一组、第二组演员才能上场,作为角色的A、B角演出。姜洋在场边的长凳上足足坐了一个多月,没人给他排练,他就学着第一、二组演员自己练。突然有一天,导演告诉他“有位演员拉肚子,中午参加联排,晚上直接上演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