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俞鸿儒:在地面上造出天空

来源:央广网 | 作者:央广网 | 发布时间: 2024-05-22 11:41:39 | 405 次浏览 | 分享到:

俞鸿儒在会议上发言

爆轰驱动这个念头,三十多年后才落地。1998年,俞鸿儒和团队建成国际上首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又过了14年,运用爆轰驱动技术的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建成,实现了从“模拟”到“复现”的跨越。

所谓“复现”,俞鸿儒解释,就是把“天”移到“地”上。他和团队当时实现了有条件的复现,有效时间达到100毫秒,做实验能够更准确。他说,达到这么长的实验时间,创下了世界纪录。

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JF-12全景(图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当JF-12风洞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俞鸿儒坚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后一位:

“我跟他们说,以后你们写论文,以后你们得奖,都不要写我的名字。我是坚持不想写的。他们讲不写不行,我讲你们一定要写,你写最后一个。”

“做中国科学事业的铺路石”,这是先生郭永怀教他的。

“他(郭永怀)讲,回来就是把咱们的基础打好,让别人取得成就。而且他跟我们说,你们也是给人家准备条件。你们搞好了,你们的学生也许有希望。”

为国家做学问,积跬步终至千里

90岁时,俞鸿儒正式退休。

回到家的日子,他还是7点左右就起床。俞鸿儒坦言,自己睡觉时间以前就短,有很多事就是在半睡半醒想出来。要有问题解决不了,可能就放不下了。

进了家门,心思就放在家人身上。四世同堂的俞鸿儒,说起晚辈,言辞平淡,脸上却掩不住得意。他说,自己的孙子已经有了两个小孩,外孙女还在念高中,一家人都住得近。孩子们有空就来家里看望,但只能分开来,因为家太小了。

家里地方不大,但一张用了40年的书桌,着实不小。深黄色的桌面,被读书的人覆上一本又一本书,边沿处,磨掉了漆,露出一条长长的浅黄的边。

俞鸿儒家中的书桌

读书,做笔记,新的知识和思考,总是不嫌多。

“人啊,知识要多一点,那么做研究工作就好办了,你就指着一点,有重大的现象、重大的问题你们是很难解决。你老问别人行吗?”俞鸿儒说。

俞鸿儒在同济大学读书时的证件照

年轻时,俞鸿儒参加了两次高考,新中国成立前,在同济大学读了三年数学,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原大连工学院念了四年机械。留校任教时,教过化工、水利,考入中国科学院,又搞流体力学。别人眼里的曲折,在他看来都是幸运。

“(19)49年,说工程更重要,我又考工程。我们那时候热力学材料学、电工学,这些课程太重要。将来没有这些,我做试验也做不了。”俞鸿儒说。

在地面上造“天空”,前路像天空一样,绵延、开阔。对家人、对学生,俞鸿儒就叮嘱一句:尽量给国家干一点事儿。

俞鸿儒向记者讲述:“希望他们尽量给国家干一点事儿。你做好一点就行了,别老想着别人来夸赞你,有用的是真的。对国家有用,有什么难题难解决,新的东西。你比如美国没有的,咱们搞几个,比较耐用、比较好用。你要干这个。”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刘悦。俞先生书桌的抽屉里,最上层放着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摘录,下面分成“知识”“诗歌知识”和“养花”三个部分。怎么松土、施肥,和怎么读诗、做实验写在一起。笔迹干净、段落工整,圈圈点点,可见做笔记的人经常翻看。其中摘抄了这么一句——“科学正是要研究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

我想,先生大概是像养花一样,在这些摘抄本里,“养”着知识:一遍遍压实,一遍遍疏通,根脉扎得广而深,科学的花儿绽放,香气馥郁。对种花人来说,这样的养分,怎么会嫌多呢?!

俞先生的笔记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