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麓山之歌,同城恩怨的结局

来源:时代面孔 | 作者:老怪 | 发布时间: 2024-06-05 23:50:12 | 18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部名为《麓山之歌》的电视剧的热播,将阔别荧幕已久的工业故事带回了大众视野。该剧改编自小说《重中之重》,聚焦于重工制造业在时代浪潮下的成长,一经播出,口碑不俗。对工程机械行业稍有了解的人,很容易将剧中的麓山重工同位于岳麓山下的重型装备制造知名企业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联系起来。更有甚者,直接浮现在眼前的,是持续数年之久的三一与中联的“同城恩怨”。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隔湘江相望。一个创始于1989年,一个成立于1992年,分别于2003年和2000年上市。同城而居,产品直接竞争,同城大战,不可避免。

  

  2013年,一名陈姓记者先后发表10篇负面文章, “抹黑中联重科,致其股价大幅下降”。

  当年10月,该记者因损害商业信誉罪等被判刑。他承认所发表的报道并非本人所写,而是第三方提供。他没说第三方是谁。中联对媒体的回应是,“其仍与竞争对手联合,恶意打击中联重科,不得已才向警方报案。”

  而竞争对手也不易。一年前,网上广为流传着一篇文章《工程机械行业之耻三一重工……》,称三一对竞争对手施以间谍行为,非法窃取商业秘密,雇佣黑客攻击等。

  这是仅仅两家企业间的“间谍门”传说。

  在这场同城“恩怨”里,不乏更多的戏剧性元素——在十多年里,短信门、窃听门、行贿门、绑架门、举报门、走私门、路条门、迁都门……传说层出不穷,故事比比皆是。

  三一与中联之间此起彼伏的恩怨故事,可能比任何一部商业题材的小说都更精彩更反转。

  有网友评论说,对于这出湘江边的无间道,至今也没有人看懂。

  

  这些“恩怨”和“门”,将两家企业的关系直接带至冰点。在同一个开发区毗邻的两家企业,穿着不同制服的员工,熙熙攘攘,但“公司有规定,不能与那边的人有来往,否则可能会被开除。”

  其实,十年前,“同城恩怨”,是颇为普遍的商业现象。

  比如伊利和蒙牛,这对北方草原名城里的两对冤家,高管扫地出门,老东家刁难打压,各种针锋相对,好不热闹。

  比如国美和大中,这对首都商业圈的“恩怨娇子”,掐架掐到了浑天黑地,甚至掐到了各有“锒铛入狱”。

  比如,浙江龙盛和闰土股份,两家世界染料二哥,亲兄弟的两个老板,将“同城恩怨”演绎到一个城市的一个县的同一个镇子上。

  再比如青岛的海尔和海信,两大白色家电巨头都属“国资监管”序列。用流行的说法,企业是兄弟单位,领导都是干部同事。即便如此,“同城恩怨”还是未能避免地在青岛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上演。

  深圳的华为和中兴、合肥的美菱和荣事达、顺德的格兰仕和美的,这几对同城冤家,都曾信誓旦旦,相约法庭,要告倒对方……

  还有宁波的杉杉与雅戈尔,郑州的思念与三全…….

  所有的这些同城恩怨,都免不了口水战、广告战、价格战、官司战、高薪挖角、贿赂,甚至绑架、商业间谍等色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对对“同城恩怨”的缩影反复重演着。

  

  麓山重工,是三一,是中联,却又不是。三一和中联,是麓山,似乎又不是。

  追完《麓山之歌》这部剧,很多观众会突然觉得,好像丝毫没有一点“同城恩怨”的影子。

  然后又会突然想起,那个曾经熟悉的一堆堆同城恩怨,好像都已经消失了。

  对应现实原型,都是,又都不是,这是影视作品的一重境界。《麓山之歌》,什么都演了,又什么都没演。开局之后的剧情,和同城恩怨毫无关联。从一开始,三一中联们的同城恩怨就结束了。

  恩怨之后,企业怎么办,《麓山之歌》似乎说的很明白:“高精尖不是只高高在上,它是能弯下腰,融入到生活里,进而改变世界的。”刻意忽略“恩怨”,给中国企业和工业,深深烙印上这样一个共识。

  

  难能可贵的是,《麓山之歌》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似乎都能让人找到现实的影子。了结了同城恩怨,却又将同一个角色、同一个家庭、同一个单位、同一个班组、同一个麓山的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活生生的展现出来。

  “我选择务实,那些天上的星星以后再摘也不迟”,这样的总经理明德江,有“小人之心”。他想要业绩,想要升迁,想要保住资金仅有的那点“业绩”,更想早早“扶正”。但,“有分歧,不意味着不尊重”,这是明总的妥协,更是携着“小人之心”的“磊落”。

  

  “班子争斗”另一方,党委书记董事长方锐舟,曾如此评价他的“内部敌人”:“不会干事的人啊,一旦铆足了劲瞎干事,效果往往比会干事的人更糟心。”但最后迟暮交权时,与“一把手权力”一并移交的,还有一句话——“搞研发的,骨子里呀,一定要有英雄情结”。这是烙着“一把手专断”痕迹的企业家精神的最后倔强。

  这样的角色,是实实在在的。哪怕是领导干部,都有着内心与外在最真实的一面。不是全然的“伟光正”,有自我,有倔强,有反感,却又在最不情愿的时候,做“该做的事”。而每一个年轻人,有激情,也有躺平,又不乏现实的躺平与小聪明,更有物质、金钱、提拔的诱惑、挣扎与抗拒。每一个人,“拿着书本的男的再用功,在干家务活的女的旁边,都叫碍事。”“人胖就要多跑步,人笨就要多读书。”“就算是挨打,那也得有好身体,才能扛得住”……

  “自主创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短平快来钱的事儿”,不仅成为省部级领导干部的共识,更是麓山重工内部“勾心斗角”之后的“正确选择”,也是“唯一选择”,还是不同立场、不同诉求、不同个人的最后殊途——虎视眈眈的国际竞争对手和巨头,除外。

  

  得承认,《麓山之歌》剧组是用心的。股东会、董事会、党委会,方董与明总之间的“工作斗争”,符合中国《公司法》关于公司治理机制的要求和国有企业党委前置的“范式”,演的清楚,逻辑上没有明显漏洞。在国产影视作品里,这并不容易。

  纵观全剧,唯一的情节Bug,可能就是十八大以后方锐舟董事长那个级别一把手的办公室,面积是超标的。方锐舟和明德江的配车,是帕萨特,其他领导干部配车奥迪,也完全符合现行的公车配置规定和要求。

  

  在《麓山之歌》里,同城恩怨的痕迹无影无踪。主角卫丞说,格局确定结局。恩怨时是如此,恩怨结束后依然如此。现实里,似乎一瞬间,所有的“同城恩怨”,都已有结局。和长沙——云集了三一、山河、中联、铁建重工和五新隧装等龙头企业的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城市——一样,一个个曾经“栩栩如生”的同城恩怨,都消失了。

  上边提到的“同城双企”,无一例外。中联和三一重工已远离是非;蒙牛在中粮入主、管理层变动之后,不再那么具有攻击性;华为、中兴不再是对手,合作着各自应付硅谷的竞争与美国的制裁;美的、格兰仕、海尔、格力,迎来了新的竞争对手华为和小米……纵使原因各不相同,但同城恩怨,正在消失,已经结局。

  嘈杂,影响不了历史旋律,阻碍不了该有的进步。恩怨,也早晚会结束。

  《麓山之歌》,丝毫不提及湘江两岸的那些“同城恩怨”,似乎只是想表达:

  “放弃做一流的技术,就跟放弃做最好的自己一样,我只做一流的自己”

  “偏执狂不是因为偏执得够疯狂才成功的,而是因为,成功者有时候需要偏执狂的,不信邪、不合群、不动情”

  “英雄往往不是强迫出来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当危机出现的时候,是那个会挺身而出的”

  ……

  

  如果真的还有恩怨的影子,麓山之歌的解读,不过是“其实刁难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躲不开它,就沏壶茶、定定神,勇敢地迎上去”。

  “小屁孩长成大男人,总得长几根硬骨头”。对企业而言,是否有骨头,骨头硬不硬,其实和恩怨无关。与外企合资,保持底线,是如此;忍辱负重,自主科研,也是如此;应对国际巨头的竞争与打压,更是如此。同城恩怨结束,各方也懂得了什么是产业大国里,企业要有的、该有的、必须有的、真的硬骨头。

  

  真的是一个很大的巧合。《麓山之歌》大结局那一天,很多人的手机上,都被推送了一条新闻资讯,长沙**重工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唐*被查。

  这是一家“央企”,是和三一中联在挖掘机、钻机等产品领域竞争了很多年的“央企”,也在长沙,也在岳麓山下。

  这家企业,在纺织机械、化纤设备领域,早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中国企业。武汉疫情发生后,这家央企,几乎以一己之力,保障供应了中国和全世界几何级迸发的口罩原材料(无纺布)生产需求的机械设备。口罩不贵,那里都能买到,这背后的故事,我们并不熟悉。这,是另一部精彩程度不亚于《麓山之歌》的中国纺织工业逆袭史。

  其实何止重工与纺织,电气装备、核工业、矿产设备、石化装备、安防……乃至汽车、家电、食品饮料、手机、电脑……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中国企业的麓山之歌,都在唱。

  

“恩怨”的结局,恰是世界级工业强国之路在开启。

  国人心心念的,不止这些。还有光刻机,还有各种发动机,以及各种被卡着的“脖子”。《麓山之歌》想展现的,是恩怨早该有的结局,是主旋律“工业强国”之路。

  “多朝着有光亮的地方看,就不会被脚下的阴影所困扰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