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一个泉州年轻人,带着他的提线木偶千里走单骑

来源:澎湃新闻 | 作者:潘妤 | 发布时间: 2024-06-13 23:23:04 | 235 次浏览 | 分享到:

《千里走单骑》中讲述了这些往事和传统,更有洪金雕作为一个木偶戏传承人的心路历程。而其间,师徒情谊和艺术传承,是核心的引线。《小沙弥》、《钟馗醉酒》,虽然在剧中只出现短短的片段,但活灵活现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动作,尽显泉州提线木偶之精妙。这是泉州提线木偶当下演出最多的剧目,洪金雕学自林文荣,而林文荣则学自他的老师、木偶大师黄奕缺。古老技艺,就这样代代相传,又历久弥新。

在剧中,林文荣还以另一种方式出现,他为自己的学生录制了剧中的所有旁白,带着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师傅并未看过这出戏。因为很多创新,洪金雕有些忐忑。但老师其实了然一切,还是欣然答应录音。即便,在传统的规矩里,专业的提线木偶艺人,是不会去涉足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这些的。


传统仪式“相公踏棚”

出发

洪金雕是年轻人,他的想法不一样。

刚毕业的时候,他就觉得,提线木偶不能一成不变。还是需要发展,要跟上时代的精神和步伐。怎么创新,一直萦绕在心头。

泉州提线木偶是民间戏曲艺术的一部分,传统都是按生、旦、北、杂的行当角色扮演。演员既要操偶,也要唱戏演戏。据说,保存至今的有700余出传统剧目,从中还能看到许许多多宋元南戏的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

林文荣就说起,以前,《目连救母》曾经演过7天7夜。但现在,年轻人能演的传统剧目也就十来出,最多20余出。而能把绝活全部继承下来的年轻演员,几乎没有了。

老戏在流失,观众亦是如此。没有人再有耐心在剧场里连看7天7夜的《目连救母》。传统折子戏的演出场合也是与日俱减。如今,游客打卡的演出,大多演的还是当年黄奕缺创作的《钟馗醉酒》《小沙弥》《驯猴》这样雅俗共赏的短小节目。

黄奕缺是洪金雕老师的老师,辈份上是“师爷爷”。“师爷爷”很早就提出,要不断有新作品,绝不能满足于过去,艺术要提高,不然观众不会来。这种创新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洪金雕。

作为泉州提线木偶的泰斗级人物,黄奕缺除了是表演艺术家,也是木偶制作和偶头雕刻大家,他雕刻的木偶头,如今是很多国家及地区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品。他同时更是一个创新改革家。正是他在1980年代自创的这些作品,开启了提线木偶可以“单枪匹马、轻装上阵”演出的新样态,也让这门古老艺术得以走得更远,被更多人看见。

木偶表演的创新,离不开木偶的制作。洪金雕此前在剧团工作时,就喜欢把各种木偶拆开了看。当年在参加团里大戏《火焰山》演出时,他每天都提早很久到剧场,把所有的木偶的提线都一一拆看复位,记下所有构造后回去尝试复制。几台大戏下来,他前后拆过看过的木偶有将近100个,这让他对提线木偶的制作有了很大的体悟。之后新创作的《猴趣》里的猴子形象,很多灵感就来自这些启发。

在《千里走单骑》中,台上20多个偶,大部分都是洪金雕自己制作的。其中也不乏一两尊收藏偶,诸如那尊擎着青龙偃月刀的关羽木偶,光华灿烂,极尽精美。

因为各种交流演出和因缘际会,这些年,洪金雕还学会了很多种木偶表演的技法,诸如在晋江工作时学了掌中木偶的技法和剧目,在四川和同行交流时学会了变脸的大木偶。

深圳开放自由的气息,也让他的创作之路变得开阔。他看各种剧场表演,在网上看各种国外偶剧,搜集世界各地木偶制作的素材和灵感。这些年,他做了不少新的偶,很多都借鉴西方的偶剧。在深圳木偶剧团的工作室里,几百个各种创新尝试的偶,让他自己都记不清数目。

在《千里走单骑》中,他尝试把各种木偶表演融合在一起,还包括皮影等其他艺术形式,让演剧形式更为丰富。而导演马远的加入,让这部剧更接近于一部当代剧场作品。

虽然争议始终不绝,但掌声和鼓舞也纷至沓来。更多人因为《千里走单骑》了解到了泉州提线木偶和中国偶戏,感受到这门古老艺术的美妙和精湛。

洪金雕对传统提线木偶的感情始终未变。千百年来娱神娱人,提线木偶早已是故乡闽南文化和风土的一部分。而多年学艺从艺,他深感,在中国这么多传统木偶戏中,泉州提线的技巧和表现力,是伟大,也是最强大的。

他期待有一天能有机会再演出老师口中那个七天七夜的《目连救母》。为此他搜集着散失的剧本和曲谱,也寻觅着各种传统的木偶。“也许,有一天,机缘就到了。”

在深圳,有不少年轻人开始和他学习提线木偶。年轻的学生尝试用3D打印的方法为他做了一个提线木偶,并出现在剧中。而这个木偶形象,正是6年前,那个扎着发髻穿着T恤踩着自行车,“千里走单骑”的年轻小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