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62岁再拿影帝,范伟的社恐心和社牛演技

来源:环球人物网 | 作者:余驰疆 | 发布时间: 2024-08-16 23:59:08 | 181 次浏览 | 分享到:



他的表演就是最好的春秋笔法,不需要演,那就是角色的本能。

人物|62岁再拿影帝,范伟的社恐心和社牛演技

 

角色不能非黑即白

什么是角色的本能?范伟向人民文娱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2021年上映的《铁道英雄》里,范伟饰演的老王有一条反差鲜明的故事线。前半部分,他是蜷缩在日本人里的地下工作者,为张涵予饰演的铁道队长老洪提供情报;后半部分,他被日军头目揪出,上演了一出炸汉奸、骂鬼子的反转大戏。

影片高潮,是老王与大反派藤原在火车车厢对峙,一长串慷慨激昂的台词爆发力十足:“明明是畜生,装什么人!”
拍这场戏时,范伟预设了一个坚定强悍的自我立场,可台词讲到日本人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过程时,他毫无预警地哭了。
“我没想过要哭,但我就觉得绝对不能当着侵略者让眼泪流出来。”他下意识地举起手,像挠痒一样抠抠眼角,把眼泪导到手指上,然后在桌板下使劲甩掉泪水,那是一连串很难被观众注意到的动作。

“我确实是悲愤交加,眼泪不由自主出来了,但我不能像平时那样抹掉,那种东西都是在真情实感的情况下即兴做到的。”短短一两秒的时间,他根本没有能力再去想动作的合理性,但也因此让动作出奇地合理。

“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叫做表演的升级,但是就有一种感觉,人到了一定岁数,看待事物也不是非黑即白了。每一场戏、每一个动作都不会是二元对立的,有一个灰度的空间。演一个英雄,他比较神性,但你得在这个神性基础上找找人性的东西。如果太神了,我自己心里的坎也会过不去。而演一个小人物,在特别人性的地方找一点神性,这样表演才会立体一点。”

《漫长的季节》中的王响同样是一个立体的小人物,但他离范伟更近了。“我从小在沈吉铁路旁长大,火车头的构造,包括火车司机干活的样子,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对我而言,王响这个角色,看得见、摸得着,特别亲切,我也特别有底。”

人物|62岁再拿影帝,范伟的社恐心和社牛演技

但再有底,范伟也时刻把握着那个度。“2016年的王响是一个背负过多,心思很重的人。事儿一多,你就不能演得太过外露,即兴的东西就少了。要尝试表现出非常平淡,但又不平静的人物内心。”

他希望能极致地去表演,但不要把角色演到极致,给每一个人物留一点迂回的地方。也正因此,他才总能给这些角色留下余味。

 

舒服,是人到六十的状态

近些年,从《一秒钟》《我和我的家乡》,到《第一炉香》《铁道英雄》,再到《断·桥》《漫长的季节》,不论戏份多少、不论电影评价如何,范伟的表演总是要被观众和影评人单拎出来夸一番的。

然而,在2015年拍完《道士下山》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也有过很煎熬的瓶颈期。“高不成低不就,高的觉得角色年龄上有问题,低的就不拍了。”

于是,他就计划着旅行,去了趟九寨沟,4000米的海拔上第一次体会到“老了”二字。因此接到《不成问题的问题》时,他最先想到的竟然是这个年纪还能演主角,太难得了。

2016年,范伟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拿下多个影帝。那时候的他还有些不甘,面对人民文娱记者的采访,他双手捧着保温杯端坐,声音淡淡的,时不时看一眼窗外洒进的夕阳。那一次,他说自己一路走来就像拧瓶盖:“有人一边使劲一边向上拧,我只能一圈圈地转。”

5年再次采访,即将到耳顺之年的范伟仿佛是拧开了瓶盖一般。“舒服,现在的状态就是舒服。做活动就穿舒服的衣服,包括吃的,包括生活状态、工作状态,都是自在的,这是5年岁月的磨练吧。”

他一身藏青,戴着一顶画家帽,跷着二郎腿,讲着每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也话家常般谈起不拍戏时在家做饭的乐趣——他说做饭治愈,心很静。

范伟依然是敏感的,但已经不再是儿时回家揣摩父母脸色的敏感,也不是春晚舞台上想着观众怎么还不笑的敏感,而是一种打开自己感受世界的能力。他喜欢双雪涛的小说,总能在书里想起很多东北往事。

有一次,范伟坐着高铁去东北拍戏,一下火车闻到空气,他莫名觉得很亲切。又突然想起之前在黄山拍电影,明明城市规模差不多,但黄山的发展那么好,心中又有一种复杂的情绪滋生出来,五味杂陈。

他觉得这就跟演员读剧本一样,年轻时看到的是文本,长大了看到的是人性,最后看到了一整个时代。

范伟说自己不会再演小品了,“压力太大”。但电影会一直拍,“因为在那里可以找到安全感”。他享受灯光亮起,沉浸在另一个世界的自己。在那片场域他很自信,并且越来越自信,最终成为一个很厉害的普通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