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看地质人如何为国“探宝”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孔德晨 | 发布时间: 2024-11-26 16:19:23 | 315 次浏览 | 分享到:

  21世纪初,彼时中国航空物探技术刚起步,在高分辨率测量技术方面被发达国家远远甩在后面,特别是关键技术和装备,在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的压制下,举步维艰。“我们必须改变受制于人的现状,必须让航空物探装备国产化走出‘从0到1’的关键一步。”熊盛青说。

  2011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拉开帷幕,研发和推广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地质工作对航空物探需求‘井喷式’增加,活多得干不过来。”他回忆。

  有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熊盛青和团队通过刻苦钻研和协同攻关,自主研制出全数字化航磁勘查系统、全数字化航磁全轴梯度勘查系统、基于直升机和固定翼飞行平台的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航空伽马能谱勘查系统等6套勘查系统;研究、开发和集成出适用于不同地形条件和勘探目的的国内首套航空重/磁/遥、航空重/磁和全部国产化的航空磁/电/放3套综合勘查系统;开发了新一代航空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解释系统等8项软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熊盛青认为,中国航空物探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实现革命性突破,需要下大力气的就是技术装备在找矿、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航空地球物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是硬件、软件并驾齐驱。熊盛青带领的团队借鉴国外的理念和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和软件开发,最终打造出支持二次开发的GeoProbe Mager地球物理软件平台。“该平台现在已经升级到GeoProbe Mager 4.0,推广了1800多套。当前,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正在优先把这个软件作为实用性新技术予以推广。”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尽管这一软件目前还只有中文版本,但在国外同行的要求下,已经有多个国家的专业人士获得了GeoProbe的使用权并参加了相应的培训。熊盛青团队正在筹划制作国际版本的软件,让中国人的原创成果更好地融入全球航空物探遥感工作,让中国科技更多服务世界。

  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矿产勘查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在于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如今,中国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技术、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等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航空重力、航空电磁探测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万米钻机、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海马号”、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的研发,以及系列对地观测卫星的陆续发射并投入使用等,都标志着中国矿产勘查技术装备研发能力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这么多年,我就干了这一件事。”年逾60岁的熊盛青说。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对航空物探技术提出了新需求,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深化研发遥感地质填图和找矿勘查新技术。“中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研究和应用的节奏不能慢、步伐不能慢。”他说。

  记者 孔德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