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另一头的这家固态电池配件制造企业,一款固态无孔电解质隔膜正在有序生产中。从基膜变身电解质膜的质变,关键就在于灰色的高分子材料,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款材料能够提升隔膜的安全性、可靠性并延长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保障了固态电池的制作所需。
浙江地坤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沈键:我们也看到了市场的新趋势,比如说折叠屏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也对电池的续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在固态电池方面做技术攻关,力争在下一代产品中得到技术突破。
针对“国补”政策带来的市场机遇,不少企业还在推动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全面升级。加速企业对光伏技术、低碳生产工艺等新领域的研发投入,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同时推动产品的低能耗设计,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还推动消费电子产品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手机出口量已达5.5亿台,笔记本电脑出口量达到1.31亿台。随着产业链各环节加速创新升级,预计今年,中国消费电子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将迎来更大突破。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 宋爽:我们看到,以新能源、AI、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加速应用到消费电子产品中。这不仅推动了产品的迭代升级,还促进了整个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的消费电子企业需要抓住政策红利,加速全球化进程,打造真正的全球品牌。
消费电子进“国补”有何不一样?
在家电、汽车领域进行“国补”取得显著成效后,今年“国补”是进一步扩围。随着消费电子领域“国补”正式落地,其积极效应正逐步显现。一方面,消费者切实享受到了价格优惠,另一方面,企业在政策引导下,加速向智能、绿色方向转型升级。
相比于汽车、家电,消费电子进“国补”,对拉动消费的促进力度有何不同?戳视频,听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程师金晓庆的解读。
消费电子进“国补”拉动效应更加显著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程师 金晓庆:相比于汽车、家电,消费电子进“国补”,至少产生两方面不一样的影响:一是消费电子的可选消费属性更强,在相同“国补”力度的情况下,消费电子的拉动效应更加显著,预计将拉动消费电子销售额增长3000亿元以上。
加快产业链“周转”速度 促进技术升级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程师 金晓庆:二是消费电子生命周期更短,此次“国补”扩围能有效加快整个产业链的“周转”速度,全产业链有望迎来技术升级良机。AI技术、Micro-LED、先进芯片制造工艺等的应用,将有力促进芯片、屏幕等关键零部件的升级换代。
有利于创造可持续性消费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程师 金晓庆:所以从产业的角度,“以旧换新”扩容是有针对性地支持消费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次,家电和汽车的使用年限往往在10年以上,这类产品“以旧换新”创造的消费需求多是一次性的,较难创造持续性消费。
促进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 企业绿色化发展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程师 金晓庆:最后,家电行业缺少完善的旧货处理机制,不少上万元的家电回收时还要倒贴人工费和清理费,残值很低,容易影响到回收率和换新意愿。消费电子类产品却有活跃的二手市场,且一些厂商自身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在客观上能够促进消费电子厂商更积极主动承担回收再利用的社会责任,从社会层面看也能够促进社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
(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 杨子清 郝毅杰 王海东 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