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马铁民:"云"上种菜

来源:时代面孔 | 作者:张强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3:38:59 | 914 次浏览 | 分享到:

含泪播种,能换来笑的收获

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到12244.43万公顷,比2003年减少80.03万公顷。对马铁民来说,寻找一片规模化的种植农地,越来越难。

“铁民,这块地便宜,有得赚!” 2004年初,正在福建考察果蔬基地的马铁民接到了一位朋友的电话,告知他与河北张家口接壤的内蒙古有上千亩农地等待出租。

上千亩农地,对正愁“无地可种”却已积压很多蔬菜订单的马铁民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他来不及想太多,“马上打租地款。因为积压的订单太多,不能失信啊!”

微信图片_20220712105523.jpg

从福建回到青岛,马铁民收拾好行李,再一次出发。“先是坐火车到北京,再转乘坐火车到张家口,然后倒公共汽车到张家口尚义县,这是距离内蒙古那片农地最近的县城。然后还得再找小公共才能到达目的地。”他掰着手指说:“走这一趟是‘两头见不到日头’。”

到了目的地,已是深夜。马铁民提着行李箱,拖着疲惫的身体,和公司技术人员一起找到一农户家,才能休息。“可能是年轻,精神头也特别充沛,刚趴入被窝里,就拿着手电筒,对地质分析报告、土地面积布局等都看了一遍。”马铁民如是回忆。

这一看,马铁民立刻就没了困顿和睡意,“头大了,当时就感觉‘不妙’”。

鸡叫三遍天下白。一大清早,顾不上吃早饭,马铁民就骑着自行车,带着技术人员来到了承包土地的现场。时而脚踢几下土地,时而抓起一把土放在鼻子下闻、再用舌尖舔一下。“地是好地,但是缺水。一上午转了几个地方,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心疼’。”他感觉到了无奈和失落。 

回到临时住所,简单地吃了一口饭,马铁民在村委会人员的陪伴下,拿着本子挨家挨户地进行调研。他发现,当地的年轻人很少,多数都外出打工,之前来承包土地的客户,也都“血本无归”,灰溜溜地走了。“十年九旱。”这是当地村民异口同声的回答。

“打井!”马铁民对土地求贤若渴,而土地已经“砸到手里”,噬水如命。时间紧急,容不得马铁民来不得半点犹豫。高价协调设备,多地进行打井⋯⋯但一通操作下来,还是没有水。

“这个小老板,要亏大喽!”当地的老农拄着拐杖,蹒跚着来到马铁民的身边,语重心长地劝说他“放弃吧,要是能打出水来,我们早就打了,没用的。”

“脚步向前,人生才有希望。” 不怨天尤人,改变才是出路。在现地调研期间,马铁民惊喜地发现,离承包的土地两公里左右的地方有条河,“可以到河里取水,进行浇灌!”

由于河边的路比较崎岖,水车无法靠岸。即便这样,也没有困住执着而又坚韧的马铁民。拎着水桶,扛着扁担,马铁民带着驻地全村和邻村的“壮力”,哼着调子,喊着号子,用最原始的方式组织了一个“农民挑水大军”,取水浇地。干涸缺水的农地,终于成了可以扶种育苗的农田。

但可问题也来了。“一方面,靠肩扛手拎的效率太低;另一方面,雇佣挑水工的成本太高了。”马铁民萌生了新的想法:接电取水!

“放到现在,这也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在缺水干旱地区,想要接电取水,光是“手续问题”就是一大难题。“村里申请,镇里打报告,县里考察,市里认定,自治区批复⋯⋯这一套走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这没有能难住倔强执着的马铁民。他又开始“没事儿找事儿”——自费取水:购置发电机、抽水装置,以及电线和水管设备。

“自助者天助。”这是马铁民的信条。他的坚持和韧劲,也换来了镇政府的支持。“虽然只有十几根的水泥电线杆,但那时在我眼中,就是千变万化的‘金箍棒’。”

“钱虽然没赚到,但我收获了一份真情。”马铁民介绍说,当时得知“地里有水了”的消息后,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到了家乡,开启了他们的“乡村致富梦”。

“没事儿找事儿,没钱找钱,没人找人。这就是我创业的整个过程。”马铁民笑着对记者说。

换脑子比换设备更重要

到了2012年,马铁民的生菜种植产业,已经从那个260亩的农地,成长为专业化农业集团。在全国建成了12个种植基地,布局了总面积达2万余亩的生菜供应种植体系,成为多家国际餐饮企业在中国最大的生菜供应商,也是亚洲最大的生菜产品供应商。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成为奥运会专供基地。

“‘互联网+’是什么,加什么?怎么个模式?什么意思?” 2013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中,马铁民的声音比平时高了八度,参加会议的人员“一惊”,鲜有人能说出其中缘由。

这些问题,对扎根土地、投身农业的马铁民而言,却已经思考很多:“‘互联网+’,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具体落实到我们这里,就是‘互联网+果蔬行业’。” 

无时不网络,无地不网络。2013年,中国互联网从PC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从窗口变成了引擎,从信息变成了生产力工具。

“电脑虽然普及了,也引进了大批大学生团队进来了,但是‘纸上谈兵’的传统销售模式,还是制约企业的发展的‘瓶颈’。”马铁民认识到这一点后,他迫不及待的“拥抱互联网”。

2013年,马铁民随队前往美国硅谷进行考察,当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真实地在眼前呈现出来的时候,马铁民甚至忘记了按动手中照相机的快门。

“换脑子比换设备更重要。”回国后,马铁民马不停蹄地找来专家团队,对传统的行业模式进行“颠覆式”的自我革新与改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