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离开我们已经13年了。我内心以为,母亲给我以强力的支持,我学术中的一些思路、一些文字,是来自母子亲情的长久记忆。母亲的教育,是我走到今天的方向性引导。她的爱护、指导和激励,是我永远的生力资源和进步动力。自己的学术努力,是在继续实现她的心愿;自己的学术进步,是她的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延续。”王子今动情地说。
“他的学问,就好像关公手中的青龙偃月刀那样厚重有力”
“学界中人尊称子今教授为‘子老’,表达的是由衷的钦佩, 这也说明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学者的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说。
论著和论文,是学者发表学科研究成果的基本方式,最能代表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想,反映一个学者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境界。
几十年来,王子今先后主持并完成一系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多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出版著作6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860余篇,发表其他各类学术文章420余篇。
“才高八斗万卷书,飘然不群酒中仙。”在王子今70岁生日那天,宋史专家李华瑞用这两句话评价王子今,“最能体现子老治学、为人的,就是他的文章和他的酒。”
“才高八斗”,出自魏晋的典故,谢灵运说曹植是八斗之才:“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飘然不群酒中仙”,是借用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华瑞认为,王子今在学术上有自己的独到特点:“他读书多,兴趣点也多,秦汉的交通、儿童、性别、称谓、民族、边疆、生态和人物等问题,他都感兴趣。尤其是他的视阈宽广,这来自他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今天但凡有社会热点,他总能在历史上找到可以关联、比照的种种蛛丝马迹。”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学问?首先就是要培养兴趣,要有敏锐的视角。这些从哪儿来呢?来自观察社会、观察现实。”李华瑞常鼓励学生以王子今为楷模,“历史是昨天、前天,也是今天,在不同的每一天,既有相似的聚焦,又有常新的赓续,历史研究者应该像子老这样,从历史中发现和捕捉令人耳目一新的话题或问题,使得研究别开生面,颇有‘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之感。”
通过深入考察秦汉社会生活,王子今写出了以儿童为主题的专著《秦汉儿童的世界》,丰富了学界对古代社会具体面貌的认识。比如,他注意到汉代常有以“子孙”为人名的现象,搜集了51条与此有关的汉镜铭资料,归纳出汉代“宜子孙”观念与尊贵、长寿、富有、恩爱、美好、平安、吉乐等人生诉求的组合。王子今指出:“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推想汉代民间普通人群的愿望,这些人生期望与‘宜子孙’结合,共同形成了当时社会意识中的幸福指数。”
少年吏和恶少年是汉代文献中常见的内容,但以往的研究关注得很少。在《秦汉儿童的世界》中,王子今专门考察了秦汉时期的青少年参政与犯罪问题,对这两个习见却未被重视的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关于少年吏,汉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18岁即为天子侍中,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战功显赫,但是对于下层士卒却缺乏应有的同情和爱护,王子今认可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少而侍中,贵,不省士”。虽然少年为吏有可能存在一些弊端,但他也发现:“较早接触行政实践,对于锤炼管理能力也许是有积极意义的。有此种经历的少年吏,许多后来都成为治国名臣。”通过这些个案研究,王子今所要观察的,是汉代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从汉代少年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察知当时人的精神风貌,认识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同时,也可以深化对当时吏治之基础的理解,而中国传统政治形式的有关特征,也可以得到更为真切,更为生动的说明”。
“子今教授很善于抓题目,也很善于将这些题目放置在秦汉历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彭卫说。
王子今研究历史是从学习考古起步的,这给他的学术风格打上了鲜明印记。“以考古学为基础,使子今教授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的若干研究成果,都带有考古学的视野、考古学的方法、对考古资料的诠释与运用。”孙家洲评价说。
长沙出土简牍,是一批年代自战国至三国时期的文物,其所载录的文字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2017年,王子今出版专著《长沙简牍研究》,这是他以考古之功研究历史的代表作。例如,收在书中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有关“鹿”的文字资料与梅花鹿标本》一文,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签牌、遣策上有关“鹿”的文字入手,进而讨论梅花鹿的骨骼标本,再进一步对鹿的生活习性、汉代的猎鹿风俗和梅花鹿分布区域变迁等问题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可以视为生态史考察的典型案例。
“这篇论文真可谓小中见大,思路开阔。说实话,我曾在湖南省博物馆整理研究简帛十多年,对他讨论的这几块简牍材料相当熟悉,但从没想过可以这样深入地展开研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松长说,“子今教授擅长从看似很细小的问题入手,研究出很有深度和广度的结论。”
王子今为人宽厚、幽默,这也体现在他的学问之中。20多年前,他曾写过一篇名为《崔家的豆瓣酱??漫说译之不易》的文章,主题是讲翻译成外文的中国古文献回译为中文时容易出现的差错,纠正了几部较有影响的学术译著译文的失误。2021年,他又发表《关于“仙人王子今”??海外汉学论著的“古文词”汉译》,文中提到,一部译著把古人“王子晋”误译为“王子今”。今人王子今写“古人王子今”,读之令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