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来源:人民网 | 作者:老李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46:00 | 907 次浏览 | 分享到:

是“人境”就会有艰难、苦恼,除了脚踏实地的努力,陶渊明用“心远地自偏”去付出心灵的努力,即与世俗社会当中不符合真善美的事务保持一定的距离。“心远”不仅是物理距离的远,更重要的是心灵距离的远,这就相当于在审美上为自己的心灵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个存活的空间。只有这样,觉醒了的人,解放了的人,才是一个审美的主体,以这样一个审美的主体去观赏外物,你听到的、看到的便不会是“车马喧”,而是“东篱”“南山”“山气”“飞鸟”,于是,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可以达到了。所以这首诗的最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已经从这个境界中走出来,为了更好地烘托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感受而作的结尾。

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真正以诗歌这样一种形式、用心灵去感悟到这样一种境界的人是陶渊明,也就是说中国诗歌之所以有天人合一这样一种境界、意境,中国诗歌真正能建立起个性化的诗歌意境,是从陶渊明开始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