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他设计的建筑你一定见过!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04-18 18:27:45 | 25 次浏览 | 分享到:


他是崔愷。

 

你可能不认识他,但他设计的建筑没准就见过。

 

这几天,在日本大阪,他设计的一个竹简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这个“竹简”就是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名叫“中华书简”,是个占地3500平方米的巨大竹简形建筑。哪怕是在网络上看照片,也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浓郁文化气息。

 

世博会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百花园”,世界各国建造自己的特色场馆。这次的中国馆为何要建个“竹简”?本期《大国院士》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总设计师崔愷,一起听他讲怎么用建筑语言诉说中华千年文明。

 

为何建了一个“竹简”?

 

其实,中国馆最开始设计的外形不是“竹简”,而是“山水画屏”。

 

中国馆建筑地块狭长,在长条地块上横向展开一个画屏,很难实现。于是,崔愷提出将“画屏”改为“竹简”。

 

“竹简是古老的信息传递工作,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记忆。”谈起“中华书简”的设计灵感,崔愷说,“片片竹简串接成卷,便于携带和保存,阅读时渐次展开,简顺绳软,自成曲面。”中国馆此次设计的方式,就是利用书简打开模式,给人们呈现出一种徐徐展开的感觉,这也解决了建筑空间狭窄问题。

 

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中国馆,“中华书简”从里到外都充斥着浓厚的文化味。从入口处的每片竹简开始,建筑师用金、篆、隶、行、楷5种字体镌刻着《诗经》《楚辞》、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里的119句诗词,将中国文字艺术完整呈现一遍。

 

“不少日本老人非常喜欢中国的书法,他们会写,也喜欢鉴赏。”崔愷认为,

 

汉字是一种代表中国的特定的表达符号,是文化沟通交流重要的方式。他表示,这么设计,使得书简上刻着的古老汉字,进一步拉近了与日本游客的距离。

 

从图纸到建成,没有“完美”的建筑

 

中国馆妥妥是一个绿色建筑,从设计选材到施工运营,都坚持绿色低碳理念。

 

为了展示好中国20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系列成果,崔愷介绍,他和团队将“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融合,特别是在设计过程中,加入诸多生态元素。建材使用竹子,就是其中一个。

 

从设计之初,崔愷就考虑建材的环保性。绿色建筑就要全生命周期的环保。竹子是一种可再生的低碳环保建筑材料,即便是拆除也不会留下太多建筑垃圾。

 

通常来说,有了设计方案、选好了建材,场馆按部就班地建就行了,可一动工,崔愷和团队就遇到一个问题:没有竹建材标准。

 

“在日本,没有将竹材作为建筑材料的标准,也没有竹材结构的规范。”崔愷介绍,在中国馆的建设中,他们不得不放弃使用竹结构的设想,退而求其次,使用钢结构,将胶合竹板材作为界面材料。

 

对于建设过程中的这个遗憾,崔愷坦然地说,“从图纸到建成,总会遇到各种情况和问题,建筑最后的呈现不会和设计稿一模一样。”好在,竹子依旧是建筑的主材,还能够展现竹简的真实性。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东方之冠”中国馆,2020年迪拜世博会“华夏之光”中国馆,都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对这次的“中华书简”,崔愷说“不怕被拿去比较”,因为每个中国馆都有不同主题,“生态”是这次世博会中国馆最大的特色。

 

院士,也会被毙稿

 

回顾中国馆建造过程,崔愷至今都觉得压力大。“对于建筑来讲,如果功能越复杂,反倒越容易,因为有一系列功能性的要求指引做设计。这种小且主题性强,还要展现中国文化形象的建筑,不管谁来做,谁的压力都会大。”

 

即使设计了不少有名的建筑,崔愷还是会担心被毙稿。

 

于崔愷而言,当选院士是荣誉,也是信任,同时也激励他为这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做更多的事情。崔愷常说,“建筑师不应只看到建筑超高层的轮廓线,要注重建筑和人之间的体验。”他始终觉得,“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建筑师首先要做好服务,然后才做自己的作品。

 

他认为,时代在发展,城市在更新,中国的建筑不缺量,而在于提质。“我们的建筑要么没设计,要么有设计,有些设计还是用力过猛,这对于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来说,还有很多去做设计完善的空间。”

 

对于学建筑的学生,崔愷也给出了他这个前辈的建议:积累经验。“任何一种设计的学习,实际上都是积累的过程,慢慢培养设计师的素养。如果完全依赖AI,让它帮生成设计稿,长此以往,就会让人丧失思考的能力。”崔愷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