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各收藏古地图的单位尚不允许查阅所藏地图,使作为我国古籍特色部分的古地图的保护、整理与研究遇到瓶颈,其实,国内古地图主管部门保存的明、清时期绘制的地图比海外藏图丰富得多、完整得多。以清朝官方绘制地图为例,地方官员呈送的各类地图,必须一式三份,两份呈送京师朝廷,一份留在当地官署保存。送达中央朝廷的两份地图,一份呈皇帝亲览后送内阁大库收贮,称为“批红本”;另一份送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保存,所谓“录副留中”,即由清廷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仿照原图再摹绘一份地图保存。内阁大库所贮藏的全套“批红本舆图”现藏台北,已经完成数字化图像;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保存的全套古地图,即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舆图收藏。由此可知,连同全国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收藏的地图,国内保存的古地图是最完整的。可惜,由于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分属不同部门,主管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故而以国内所藏古地图所代表的古籍资料,目前尚未全部整理编目,更谈不上研究利用了。使这些珍贵的图像史料很难在涉及国家边海权益、经济建设、城市管理、江河治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旧地方志古籍调查、整理,统筹重刊出版工作。1985年,国家曾经组织专家通过调研出版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代表旧志整理工作的初步成果。如今从发展古籍事业的角度,似可以再次组织全国各地方志馆在新编地方志工作的同时,开展现存旧地方志的普查。从中宣部出版局(古籍办)中长期规划出版项目和每年度出版资助项目来看,旧地方志的整理出版每次均占有一定比例,也确实出版了一批校勘整理的地方志精品,不过也出现版本重复或校勘不细的现象。我曾经担任过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三届成员,深知旧志的整理与新编地方志的编纂同等重要,编写地方志是我国历代以来优秀的文化传统,属于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在国家古籍事业中应发挥其地域特色和专业优势。
总之,在深入学习领会《意见》之后,作为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的退休老师,我愿意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