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于和伟:剔除成功的重复,新生角色的血肉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11-05 17:38:38 | 9 次浏览 | 分享到:


于和伟在《觉醒年代》中扮演陈独秀

 

2025年,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走入观众视野。第一集结尾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台词,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共鸣。这句沉静而坚定的独白被国台办转发评论,剧中吴石将军的形象更激发了观众自发前往纪念场所献花,掀起了一场关于隐秘英雄与历史记忆的公共讨论。于和伟以他独特的表演魅力,不动声色地将吴石将军的信仰与坚守传递到观众的心中,这种能力正是他近年来备受推崇的艺术特质。

 

近年来,于和伟的名字愈发频繁地与优质剧集联系在一起,仿佛已成为“好戏”的代名词。他的表演可谓“高质高产”,观众由衷评价他“演啥像啥”,塑造的角色极具魅力,一看到他的名字就愿意追看。他的剧播完之后观众总觉得意犹未尽,好奇他下一次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热捧的背后,是于和伟在长达30余年的表演经历中经过系统性地思考,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角色创造的“四步骤”,即“寻找他、靠近他、成为他、替代他”。这套方法论,正是他塑造出众多经典角色,形成他独特表演魅力的核心所在,也体现出他“演而不露,藏而不弱”的独特的表演美学。

 

寻找他:扎实有效的角色准备

 

于和伟对人性有着深刻理解,对戏剧冲突有着敏锐的嗅觉,善于在看似平淡的戏份中,挖掘出符合人物性格与处境的戏剧性。即便是过渡性的过场戏,他也精心设计,让表演始终保持着吸引观众的张力。在电视剧这种长篇叙事形式中,主角的表演必然存在重场戏与过场戏之分,但他这种“连戏渣都不放过”的创作态度,使其表演在电视剧领域显得尤为突出与珍贵。

 

“寻找他”是表演创作的奠基阶段。这个阶段好比“在装修前跑遍所有建材市场,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建筑材料”,意在全面了解“各类潜在的对于了解角色、理解角色、创造角色的支撑材料”以备精挑细选。此阶段的核心是海量阅读与史料研习,为角色构建坚实的认知基础和鲜活的“心象”。

 

为饰演《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他做了极为扎实的案头工作,翻阅了大量的史料记载、传记、民国日记和党史,构建起对角色性格、气质、思想、外貌特征、言谈举止、行为逻辑等全面立体、丰富的认知和理解,初步建立起角色的“心象”种子。例如,他从一张历史照片中捕捉到陈独秀在众人规规矩矩拍照时,却把腿伸到蔡元培前面的细节,这成为他理解并诠释陈独秀狂放不羁性格的自然依据。在他看来,表演没有绝对的对错,唯有准与不准。

 

为了达到“心象”的“准确”,他在前期准备中投入了超常的工作量,常闭关三四个月潜心阅读史料与剧本,营造角色生态,展开艺术想象,让角色的“种子”慢慢在心中扎根、生长,最终形成清晰的“心象”。《沉默的荣耀》编剧卢敏曾评价他是自己见过读书最多的演员。在塑造吴石将军一角时,他设定“家”为角色的情感基调方向,明确“为祖国统一事业奉献一切”的角色最高任务,并围绕此展开一切动作行动。他深入理解剧本,懂得在何处着力,既有精心设计,又在表演时呈现得毫无痕迹,在平淡中见内涵,在自然中见光彩。

 

于和伟对史实史料的把握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他称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即着重把握角色的重大事件及对人物内心的影响,但同时又能辩证地看待,不拘泥于繁杂的日常,根据戏剧艺术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出“不寻常”来。这种对“日常中的戏剧性”和“人物质感”的把握,正是后期拍摄中人物塑造的重点。

 

靠近他: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靠近他”的过程是演员与角色相互融合的辩证过程。角色首先是具备普通情感的人,演员必须从人的共性出发,这是演员与观众连接的桥梁,而后才能触达角色的独特个性。在此阶段,演员需要挖掘自身与角色的共性,不断触达共通点,逐步靠近角色。

 

于和伟曾反复强调,创造角色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从自我出发,演员自身就是创作的材料,塑造角色需要依靠自身载体去诠释。若没有“自我”,又何来“角色”?表演是感受的艺术,只有将自身鲜活的生命力完全投入到角色创作的当下,才能打开“五觉”,感知剧中假定的“规定情境”,靠近角色,实现与角色的初步合一。如果丢掉自身载体,不去感受和感知世界,一味地“够着”去“演”他人,感知系统就会关闭,表演状态就容易陷入“干拔”,缺乏“走心”,最终呈现的角色必然缺乏生命力。

 

于和伟在此阶段常将自己置于观众最朴素的视角来反观自身的角色创作,他坦言“我是人,普通的人,具备普通的情感”,戏剧的桥段和动作的设计也要从人性的共通之处入手,这是他寻求与观众连接的桥梁。他会不断寻找自身与角色相似的特质与共通点。比如演三国戏,他认为自己身上“有刘备的部分,也有曹操的部分”,他在塑造角色过程中去放大这些相通之处,反复揣摩练习,无论是手势、坐姿、站姿,还是喜、怒、哀、乐的状态,一点一滴地靠近角色。

 

在《坚如磐石》中,他饰演的富商黎志田心狠手辣,但于和伟并未将其处理成“性恶论”的扁平符号。他为角色的“狠”找到了一个充满共情力的支点:“这是一个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紧绷的人,一个过度反应的父亲。”这份对角色处境与心理的深刻体谅,使得黎志田在对待兄弟、对手、晚辈时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尤其是对女儿毫无保留的溺爱,让这个涉黑商人的形象拥有了令人信服的立体性与悲剧性。于和伟拒绝表演符号化的角色,坚持从人性的共性中挖掘角色的个性,这一理念使他塑造的角色既具有普遍性,又充满独特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