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于和伟:剔除成功的重复,新生角色的血肉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11-05 17:38:38 | 1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个眼神的传递、一次喉结的滚动,脸色的细微变化都将角色内心的挣扎、痛苦、坚定等复杂情感表现出来。这一系列的表演都是极克制,极细腻,无外放,无渲染的大动作,却超级感染观众。他“不演的演”的克制表演把吴石的隐忍表现到了极致。于和伟凭着精湛的演技让吴石成为全剧的“精神坐标”,也让这个戏增色不少。

 

通常一个角色的诞生,需要育苗,浇水,晒太阳,经历风霜,才能茁壮成长,这是客观规律,于和伟在创造角色时正是遵循了客观规律,在生长过程中用足了力气,才能潇洒淡定地“替代他”,而非拿了剧本背完台词就拍的“夹生饭”。

 

一切归零,重新出发

 

在于和伟看来,表演本质上是“选择”,不同类型的角色,应该有不同的表演方案,“一戏一策”。这要求演员弃用自己的一切表演“套路”和表演习惯,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把每个角色都推倒重来,既是对不重复自我本色的自觉要求,又是强大地利用形体和台词塑造角色的表演能力。他坦言:“我们一生都在拒绝和抵抗程式化的表演,不预设不预知地去感受。”这种自发的“归零”态度,使他在每个角色完成后都能清空自己,避免陷入表演的惯性与程式化。

 

这种“归零”的心态,勇于突破高频率的重复性创造,可追溯至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求学时光。他在采访中谈到:“老师曾提及之前的苏联专家说过:‘演完戏之后,把上一个戏给你的鲜花和掌声忘掉,回到排练场中去,从最基础的无实物练习做起’”。如果把表演比喻成盖大楼,他每次都要把大楼从地基推倒,根据“图纸(剧本)”的风格样式的要求重新盖起不同的楼体,而不是每次保留同样的地基,从中间盖起,或者只是换一下大楼的外观。这种方法能让演员保持珍贵的“空杯心态”,是对上一个角色留下的身体记忆、表演痕迹乃至成功套路的亲手终结与打碎,也是下一个角色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无限可能性的开端。

 

从零开始,不沿用任何重复性的成功经验去创作,意味着可能面临“失手”的风险。但于和伟始终保持着这份归零的勇气和挑战,在他的表演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演员本人多过角色性格的部分,他总是妥帖地隐于角色之后,透过角色的光芒与观众交流。这也是近些年来他在屏幕上奉献了那么多作品观众还看不腻的核心原因,因为他每一次都奉献给观众最真的,最鲜活的,最有魅力的表演。

 

表演通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没有1+1=2的唯一标准答案和唯一公式,表演学科恰恰是探索不同个性,探索各种可能,探索未知,如“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表演既要感性,也要理性,感性是以准确的自我直觉和天性去感受,理性则是不断地对剧本角色的分析研究。这正是于和伟天才加勤奋的通达表现。

 

从青涩学子到行业中流砥柱,于和伟用三十余年践行着对表演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一人千面的能力,既是天赋,更是这套严谨方法论与不懈艺术探索的成果。“寻找他、靠近他、成为他、替代他”的四步骤使他不断地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角色。在于和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始终藏在角色背后,以表演传递价值、引领审美的文艺工作者的自觉与担当。他的艺术道路走得睿智且沉稳,真正的表演艺术是演员的生命体验在漫长的积累中,不断地与角色灵魂的相互叩问,最终等来整个时代对他的漫长又嘹亮的回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