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村字号”频闪光,“土味”浪潮魅力何在?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11-05 17:35:06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长三角地区“村舞”展演活动现场。

 

农民主体性是根本动力。“这些活动不是‘表演’,而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国文明乡风大会现场,参与“村字号”展演的延安佛道坪村75岁村民文秀英言语间满是自信与骄傲。

 

“越来越多村民在富足后向往充实的精神生活,人们渴望在乡村舞台上跳出对生活的热爱、唱出对家乡的自豪。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是‘村字号’得以涌现的深厚土壤。”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海侠说。

 

文化基因是最硬底气。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记者采访观察到,“村字号”满足了这种源自土地的情感需求:民族服饰、地方戏曲、特色饮食等元素的融入,为农村和城市居民提供了独特的精神体验和文化认同。

 

此外,业内人士分析,越来越多的乡村把“村”叫出了骄傲、叫出了品牌,源于一种内生的文化自信。地方文化、传统民俗与流行文化融合起来,创造出今天充满生命力的乡村文化,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诗和远方”。

 

让“流量”变“留量”

 

如何推动“村字号”从“一时火”转向“长久红”?这是萦绕在许多活动组织者心头的思考。

 

对于“村超”“村BA”等群众体育活动来说,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各地赛事吸引的球员大多是中年群体,青少年的参与力度还较为薄弱。

 

“广阔的农村地区其实有很多好苗子。”中国篮球名宿巩晓彬建议,设置不同年龄梯度的赛事,给予孩子们更多展示的舞台,争取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篮球人才。同时参赛范围力争覆盖更多农村区域,深层次普及体育文化。

 

文艺与体育活动存在一定的专业性,开展活动离不开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例如,办“村戏”需要懂戏曲、能表演的人员,组织体育比赛需要具备基础裁判知识的人员。

 

浙江等地推进“非遗工坊”培育计划;“乡村文化体育活动策划人”专题培训班等正在实践。更具专业性的“村字号”,更加彰显文化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城市的资金、技术与人才等优质资源下沉,可与乡村特色资源深度结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动能。”王海侠说。

 

伴随“村字号”火起来,如何避免内容跟风、趋同现象?“可将本地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活动之中;还可鼓励相邻的村镇联合打造‘文化片区’,各村分别培育特色节目或项目,轮流展演,形成资源互补、精彩纷呈的良好局面。”曲甜说。

 

近年来,一些因“村字号”文体活动走红的“明星村”业态丰富,村集体经济成倍增长,商业化趋势显著。对此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村委会主任岑江龙认为:“把原汁原味的村字‘招牌’保留好、发展好,要持续探索一条因地制宜的农体文旅融合发展路子。”

 

在专家看来,未来应进一步致力于让各地村民享受到普惠、优质的乡村文体服务,在坚守“百姓舞台”的同时,助力更多乡村实现产业兴旺、村民富足、风貌优美的美好愿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