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发时代之先声
在直径以毫米计的空间里
他探索微雕工艺的极限
在小小的一块材料上
以刀代笔 书写人生与追求
16岁那年
卢彦卓揣着父母给的几十块钱
踏上了北漂的火车
成为一名雕刻学徒
从打杂、学画开始
他用了三年才拥有第一把刻刀
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接触到了微雕
从此陶醉在“方寸间”的小世界中
常人需要借助30倍的放大镜
才能看清微雕作品上的字
但卢彦卓可以用肉眼下刀雕刻
长期的练习与钻研
他早已形成肌肉记忆
“心中有数 就能大胆下刀”
为了尽可能减少
呼吸、脉搏对雕刻状态的影响
卢彦卓一般会在夜晚雕刻
晚上人的心跳和脉搏比白天会更慢
而且还能避开周边的种种干扰
卢彦卓说 微雕是一种精细的艺术
微雕的“微”
应当理解为“精微”
而不是“微小”
一小块玉石
能画出千山万水
一根牛毛上
能容下横竖撇捺
这是中国匠人的极致探索
也是人生微小而确实的满足
深圳人形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前空翻
王彩云:把奶瓶子牢牢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
科技助力古籍“藏”与“用”
“素人写作”升温,热的是人间烟火
我国科研新成果!量子直接通信有望进入实际应用
全国首个算力生态平台在上海发布
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召开的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
1月全国吸收外资975.9亿元
对话薛其坤:这个率先是怎么做到的?
上海首批邮政无人投递车“上岗”
AI等技术助中企提高海外高端市场竞争力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 :“人工智能+”行动加速赋能产业升级
AI“数智员工”:迈出人机协同治理重要一步
全国首个!罕见病有了AI大模型
张福锁代表:在苍山洱海间书写“绿色答卷”
“新质”成就“国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