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发时代之先声
1979年,《北京日报》一则招生广告
让崔奇铭“误入玉途”
成了一名手捧玉石雕琢的学徒
一开始,感觉这是脏活累活
冬天磨玉不光冻手
又是泥浆又是水
皮开肉绽也是常有的事儿
又辛苦又不体面
跟随师父参与了86国宝工程
崔奇铭才见识到了玉石背后
深远的文化底蕴
他开始热爱上这门艺术
从此,近四十年的时间里
相玉、磨玉、琢玉
成为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玉,容不得半点怠慢
琢玉过程稍有不慎
就可能金消玉损
匠人需要时刻谨慎
眼里有活,手下有神
得巧妙化解、运用
‘巧做’磨去天然玉石的瑕疵
一个好的创作想法
就如同赋予玉石二次生命的过程
难极了,也美妙极了
所有巧思都从生活中来
逛公园,读古文
他处处观察,处处留心
公园里的一方景物
街巷行人的一颦一笑
目光所及之处
都可能成为设计的灵感
1990年,儿子崔楠出生
一家三口住在大院宿舍
屋子不大,11平方米
角落还摆着一台琢磨机
在崔楠的记忆里
读书、玩耍,甚至是入睡
都是在琢磨机的磨玉声里渡过
他对于石头有天然的亲近和敏感
大学读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
后来从事西方宝石工艺相关工作
他逐渐体会到玉石独有东方之美
君子如玉,如切如琢,如琢如磨
于是,他也捧起了玉石
在一次次琢磨中不断创造美感
这是两代人共同谱写的家族故事
也是生生不息的奇玉人生
科技助力古籍“藏”与“用”
“素人写作”升温,热的是人间烟火
我国科研新成果!量子直接通信有望进入实际应用
全国首个算力生态平台在上海发布
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召开的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
1月全国吸收外资975.9亿元
对话薛其坤:这个率先是怎么做到的?
上海首批邮政无人投递车“上岗”
AI等技术助中企提高海外高端市场竞争力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 :“人工智能+”行动加速赋能产业升级
AI“数智员工”:迈出人机协同治理重要一步
全国首个!罕见病有了AI大模型
张福锁代表:在苍山洱海间书写“绿色答卷”
“新质”成就“国货之光”
无创脑机接口有了新方案
“亚洲飞人”苏炳添2025赛季首秀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