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国家荣耀|“七一勋章”获得者、红军战士郭瑞祥:一心向党 一生荣光

来源: | 作者:老李 | 发布时间: 2023-07-08 19:41:00 | 144 次浏览 | 分享到:

640.jpg

七月细雨看旅顺,春风十里似江南。

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一处布置简朴的卧室里,102岁的郭瑞祥将沉甸甸的“七一勋章”放在微颤的手中,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双眼噙满了泪花。

“我要时刻擦拭共产党员的‘初心’,不让它沾染一丝尘埃。”

党的百年光辉历程,郭瑞祥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

炮火纷飞,经历血火考验;战旗猎猎,镌刻英雄记忆。郭瑞祥16岁投身革命,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大小战役10余次,为革命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和平时期,他克己奉公,艰苦朴素,树立良好家风。

人生倏忽百年,山河万古长青。在党85年里,郭瑞祥初心不改,始终保持一名老红军战士的政治底色。

少年心怀报国志

郭瑞祥,1920年12月25日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府魏南三十五里尹野马村(今河北魏县南双庙镇尹野马村)。

父亲是当地十里八村有名的乡医,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日子虽然清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在郭瑞祥11岁那年,一切美好被无情的击碎。当时,开药房的地主认为郭瑞祥的父亲抢了他的生意,仗着有钱有势,找人将其毒打致死。

“从那时起,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思想,便在我的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郭瑞祥说。

为了让郭瑞祥学到知识,母亲把他送进村私塾念书。“这个时候,我听说当地有共产党活动,共产党领导穷人翻身求解放,心里特别向往。”郭瑞祥回忆说。

1935年,日寇在河北魏县四处抓捕共产党员,党组织只能秘密开展工作。胆大心细、机智勇敢的郭瑞祥经常主动要求承担送情报任务,成为党组织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

白色恐怖时期,处处危机四伏。革命者们在菜窖里谋划,在敌人眼皮底下搜集情报,再把情报送出去,一旦被捕就有生命危险。郭瑞祥虽然目睹过同志们的牺牲,他依旧毫不退缩。

1936年,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16岁的郭瑞祥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并积极参与发传单、送情报等革命活动。

他说:“有一天,一位曾经的私塾同学问我,你天天找共产党,共产党来了你见不见。我着急地问,在哪儿呢。他指着自己说‘我就是’。这位同学一直在考察我,后来成了我的入党介绍人。”

1937年3月,经村党支部两名老党员的介绍,郭瑞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之后,这位农民的儿子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意志,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考验,从未动摇。

“那时党员之间都是单线联系,党小组会有时半夜在荒野召开,有时在菜窖里开。”郭瑞祥回忆,“起初我不敢告诉母亲自己入了党,从家里偷拿小铜子,实际上是拿去交党费了。”

1938年,母亲得知郭瑞祥加入共产党员后,也加入了党组织,并担任尹野马村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母子从此携手同心,双双战斗在对敌斗争的火线上。

“七七事变”爆发后,郭瑞祥从事地下工作。特别是他参加了直南地委在清丰县梁村举办的党训班培训,对党的先进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冒着随时被捕的危险,为部队搜集了大量情报,并积极在群众中发展党员,扩大党的队伍。

在一次秘密行动遭到破坏后,郭瑞祥的上级被敌人杀害,他也遭遇了打击,或随时有生命危险,党组织成员一时间四散隐蔽于乡野。

当风头过去后,郭瑞祥觉得不能任由队伍就这样散了,必须保存力量,重建队伍,遂秘密联络老党员和周边村子的热血青年加入革命的队伍。

1939年,他组织带领40余人光荣参军。不久后,跟随部队南下河南濮阳。

在郭瑞祥的影响下,留在老家的母亲于1942年投奔了八路军。

因早年和身为乡医的丈夫学了些医术,入伍后郭瑞祥母亲便在部队医院成为了一名军医。

“打虎亲兄弟,上阵母子兵。”从此,没有了后顾之忧的郭瑞祥在战场上开启了一鼓作气、勇往直前的军旅生涯。

英勇无畏战沙场

革命战争年代,郭瑞祥先后参加冀南战斗、反扫荡战役、肖渠战斗、曹县东南反顽战役等大小战役10余次,为革命出生入死、屡立战功。

郭瑞祥家里珍藏着一本发黄的相册,褪色的老照片,记录着他和战友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点滴瞬间。翻看老照片,他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为了救亡图存而浴血奋战的岁月。

1940年5月,在鲁西南一个叫肖渠的地方,日军兵分两路发起进攻。

“战斗非常激烈,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沟沟峁峁。”时任新三旅八团一营一连指导员的郭瑞祥,带领一个排迂回到敌人后方,突袭了留守的日军。

尽管已经过去82年,郭瑞祥对当年的战斗细节仍然记忆如昨:“我命令战士架起机枪向日军扫射,日军围墙里的一批战马受到枪声惊吓,纷纷跳墙逃走了。”

“当时留守的日军连死带逃,我们乘胜追击,缴获了十几匹日本战马、一批骑兵步枪和一挺歪把子机枪,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郭瑞祥回忆。

640 (1).jpg

1946年9月,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冀鲁豫五分区东明县独立营政治委员的郭瑞祥,在一次对国民党伪中央军发起进攻时,由于消息泄露,敌军连续增援达到了近千人,将我方150余人围困在向在一临水高地,形成三面包围。

“打仗就得有这种必胜的信念和气势。”这场战斗,这位102岁的老兵记忆犹新。

战斗从拂晓打到天黑,战士们都水米未进,士气有些萎靡。郭瑞祥在多次突围战斗中发现,敌方也处于人困马乏的状态,而且多是虚张声势,实际作战能力并不如我方。

危急时刻,郭瑞祥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分子骨干组成突击队,由他带头一手持驳壳枪、一手紧握马刀,找准突破口开始战斗。关键时刻,一鼓作气,冲击得敌军全线崩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