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宁夏守艺人 | 刘峰:抟土传神韵 巧手解乡愁

来源: | 作者:华兴时报 | 发布时间: 2023-10-17 14:46:17 | 209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记者走进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技艺传承人刘峰的工作室,听他讲述泥塑文化的故事。

刘峰在雕刻泥塑作品。

在无声世界里塑造精彩人生

“小时候条件比现在艰苦,没有玩具,也没有娱乐项目,就到河边玩泥巴,捏些小人、小动物,可以玩很久。”刘峰告诉记者,对他来说,泥塑不仅是养家糊口的技艺,更是抹不去的乡愁。

刘峰制作的《撬草草》作品。

刘峰是原州区人。他记得,从小就看奶奶捏泥人给他玩,跟奶奶一起捏泥人,也成了他童年生活的乐趣之一。6岁那年,刘峰因感冒发烧导致中耳炎,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耳神经损伤,听力逐渐下降。初中毕业时,刘峰的右耳已完全丧失听力,左耳必须戴助听器才能勉强与人交流。在当时条件下,因听力障碍无法继续学业,刘峰无奈辍学。

“还好有泥人陪伴我。”刘峰说。因为从小热爱捏泥人,刘峰开始在家专心钻研泥塑。慢慢地,他发现泥塑用的泥土需要选带黏性且细腻的土,在创造作品前要经过捶打、摔、揉等工序,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积累,刘峰的泥塑水平逐渐提高。

2013年5月,在原州区残联和南关街道文化巷社区扶持下,社区成立了残疾人手工艺作品室,刘峰报名成为一名文化志愿者,每年寒暑假为孩子们传授软陶课。2016年10月,刘峰被聘任为固原市特殊教育学校特教部教师,给孩子们教授泥塑、剪纸等技艺。每逢寒暑假,他都会开展志愿服务,免费教家庭困难的孩子学泥塑。刘峰也因积极带动困难家庭的孩子学习泥塑技术,获得了“固原市优秀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荣誉称号。

好作品来源于对艺术的尊重

刘峰的泥塑工作室位于原州区南关街道文化巷社区二楼。工作室中,摆满了他创作的泥塑作品,有的造型夸张、表情生动,有的色彩艳丽、造型优美。

刘峰教授原州区第十一小学学生泥塑技艺。

一把泥,被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刘峰介绍,泥塑关键的步骤就是采泥、炼泥。为了找出最适合泥塑的土壤,刘峰去过很多地方取土,最后发现深山里地表以下两米干净的红黏土是最好的。“刚开始采泥,过程艰辛,要动用人力、畜力去周边的山上背泥,一个来回就得跑一天。”刘峰说,采回来的泥要经过精心炼制,在泥中掺入适量的天然成分,这个步骤绝对不能偷懒,要一点点往里加。泥坯成分调制好后,捏制泥人头、面这些精细部位需要精准成型。随后,用刻刀对泥人的表情、身形进行勾勒。“这个步骤要将身心全神贯注地投入进去,容不得一点马虎。再经过长达3天至4天的晾晒,最终才能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

刘峰创作的泥塑人物作品,线条粗犷,只保留泥土本身的颜色,内容大多选材于西北农村的日常生活。细细观看,每个人体比例协调、五官端正,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庄户人的神情样貌栩栩如生,土黄色不仅是西北农村的生活原色,更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代表色。刘峰说自己就是喜欢泥土的真实颜色,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配色,就像记忆中庄户人的生活一样。

“我的作品也不仅局限于这些方面,有时候我会捏坐禅的法师或斗蛐蛐的齐白石。”刘峰说。近年来,刘峰紧跟时代热潮,从时代大事件中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2020年,他以抗疫勇士为原型创作出许多作品,例如《固原最美女娃为拾荒老人戴口罩》,还有在《山海情》热播时,他又花了整整一个月创作《吊庄移民》和《引黄灌溉》两组作品,深受大众喜爱。他的泥塑系列作品先后获得“原州区第一届六盘工匠传统工艺竞赛精品展”二等奖,工艺画系列作品三等奖。2019年10月,刘峰被自治区残联授予“全区自强模范”称号。2021年5月,他被固原市委宣传部授予“固原市六盘文化文艺人才”称号;2022年被固原市授予“工匠精神奖”称号,2023年被固原市残联推选为固原市聋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一次,刘峰无意中从电视里了解到有人用废弃的易拉罐作画,深受启发。自此,他开始学着用废弃的易拉罐做出漂亮的千鹤图等工艺品,作品也逐渐受到市场认可。“把平常的易拉罐变废为宝,使其成为一幅画,把一把泥巴变成一个个记忆中的泥人,这就像我们的人生,经过几十年的精雕细琢,才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辉。”刘峰希望,能有更多学生了解泥塑的主要原料及制作程序,学习其中的制作技法,从而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将文化自信根植心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