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杨宗霖,追梦“东方梦美学馆”

来源:环球人物网 | 作者:李璐璐 | 发布时间: 2024-07-02 21:43:23 | 186 次浏览 | 分享到:
选材、打胚、修光、着色……福州木雕非遗传承人杨宗霖手拿刻刀,在工作室一丝不苟地忙碌着,从原材料到成品,上百道工序之后,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物件仿佛拥有了生命般跳跃着,一幅幅木刻美景栩栩如生地在眼前渐次展开……
  “对我而言,木雕不仅是技艺的呈现,更是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观点与想法的具象化表达。每当我拿起刻刀,那份专注与宁静便油然而生,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份雕琢之中。”杨宗霖说。
  作为非遗传承人,杨宗霖深感荣幸与责任。“每个地域的木雕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比如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潮州木雕则以镂空雕为主,展现出一种空灵与通透的美感。这些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各地木雕艺人的匠心独运和精湛技艺。在我看来,福州木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圆雕的艺术形式,即360度刻画的立体雕刻。这种雕刻形式需要艺人对人物和场景拥有深入的理解。福州木雕注重具象表达,强调人物内心的刻画,无论是表情、神态还是服饰,都力求让人置身于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生活场景之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福州木雕的魅力所在。”
  绘画、音乐和根雕
  杨宗霖出生于雕刻世家,父亲杨学德是远近闻名的根雕大师,也是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杨宗霖对木雕等艺术耳闻目染,而绘画是他接触艺术的最初形式,也是他认为最基础、最启蒙的艺术形式。“小时候,父亲常常在工作之余教我素描,教我观察物体的形态、光影和质感。这些基础训练不仅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也为我在木雕创作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最初,杨宗霖并没有将木雕作为自己未来的方向。相反,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学习乐器,并尝试组建乐队、参加演出。在音乐的世界里,他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也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大学毕业后,杨宗霖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北漂生涯,参加过中国新歌声,快乐男生等综艺节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宗霖的音乐之梦逐渐模糊,他开始疲于浮夸的名利圈。于是,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这期间,父亲也在一直呼唤他回家。杨宗霖感受到了父亲的诚意和期待,也意识到作为一个家族传承的继承者,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暂时放下音乐梦想,回到家乡从事木雕创作。
  杨宗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木雕技艺。这期间,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参观了各种艺术展。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艺术是多元化的,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的,他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对绘画的理解融入到木雕创作中,尝试打破传统束缚、探索新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他也坚定了自己的内心:作为一名艺术家,应该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匠心的传承。”杨宗霖说,“父亲的匠心不仅体现在技艺上,更体现在对木雕艺术的热爱与敬畏上。他把木雕当作一份毕生的事业来做,从未想过转行。他总说,只有用心去感受每一块木头,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是我一直以来的榜样。”
  与父亲相比,杨宗霖在创作上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他敢于打破传统,将个人观念植入作品中,打破了原有的束缚与局限。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在传承中又不失新颖,充满了活力与生命力。“比如说,我会让一只小青蛙叼着烟斗。”杨宗霖笑着举例,“我父亲可能会觉得这种场景不太符合传统木雕的规范,有些过于前卫,但我认为艺术是包容的,只要能够表达出我的想法和情感,就是好的作品。”这种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和大胆尝试,使得杨宗霖的作品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与好评,这种正向的反馈也让父亲开始慢慢接受并认可他的创新之路。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木头与刀之间的对话,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回顾过往,杨宗霖深感庆幸和自豪。他庆幸自己能够放下音乐梦想回到家乡从事木雕创作,从而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他自豪于自己能够传承家族文化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杨宗霖,追梦“东方梦美学馆”
杨宗霖作品《蛙偶》。
  “生生不息”
  从业近20年,杨宗霖先后获得闽台优秀匠师、福建青年根雕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每当他漫步在福州古老的街巷,那些斑驳的墙壁、古朴的屋檐、独特的角落,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古老的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福州这座城市独有的记忆,我萌生了将这些元素融入我的设计中的想法,我试图通过作品,将这些古老的记忆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它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实物。”
  经过多年的努力,杨宗霖渐渐站到了世界的舞台上。2019年,杨宗霖为第72届万事达·戛纳电影节设计一尊名为《生生不息》的纪念品,受到万众瞩目。“当时,戛纳电影节执行团队希望我能为电影节设计一个与东方文化和中国元素紧密相关的作品作为纪念品,为来宾们带来一次别样的视觉盛宴。”杨宗霖回忆说,他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个挑战。
  在初步构思时,杨宗霖先观察了万事达·戛纳电影节的logo——棕榈叶,他觉得,这应该成为设计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他开始翻阅大量的资料,寻找那些能够代表中国、代表东方的元素。最终,杨宗霖的目光瞄准了宋代画家马远的画作《水》。“那幅画作中的水流,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汹涌澎湃,宛如生命的律动。我深受启发,觉得水这个元素正是我要找的答案。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语云‘上善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象征着生命、流动、变化和永恒。而电影节,又何尝不是一场场生命的流动、变化的展现呢?”于是,杨宗霖将棕榈叶的形象与水浪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视觉形象。这朵水浪,既有着棕榈叶的优雅与挺拔,又有着水流的灵动与变化,它象征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生不息,也象征着电影艺术的代代相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