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影视剧取景地打卡游成为暑期旅游“黑马”,游客谈“按图索骥”

来源:央广网 | 作者:韩雪莹 刘潇凡 朱黄英哲 | 发布时间: 2024-07-15 18:45:09 | 113 次浏览 | 分享到:

赤坎古镇邀请游客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这里的房屋,以上世纪二十年代建设的骑楼和八九十年代建设的钢筋混凝土住宅为主,其中,骑楼因建设年代久远,出现自然灭失、屋顶坍塌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已经不具备居住条件。同时,当地居民也曾长期面临居住配套设施老旧以及经济发展受限的问题。赤坎古镇在借助影视剧IP开发的过程中充分汲取原住民的诉求,实现了共建共享。

徐飞说:“老村落的更新,其实和城市更新是一个概念,把综艺和影视剧的余热跟真正生活在这边的居民、村民进行一些结合。比如在《让子弹飞》这个打卡地之外,会在周边和游客做一些互动,通过互动式的对话和表演,增加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

赤坎古镇(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电影《酱园弄》选址在上海乍浦路北海宁路的路口,不久前,取景地开始陆续拆除。先前面对“酱园”黑字白墙拍照打卡的本地居民和游客已经慢慢退潮,而“酱园弄”及对面的胜利电影院,未来将以乍浦路影视基地为新面貌重现在大众视野中。胜利电影院主理人沈斌告诉中国之声,在虹口区的支持下,这里将更新为商业、文旅和影视并重,呈现出传统上海街区形态的“活的影视基地”。

沈斌介绍:“我们把项目、资源整合起来,跟虹口区文旅产业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创新。乍浦路这条街有百年的历史文化,每栋建筑都有故事、有生命力。现在城市更新,很多老百姓已经搬走了,这些房子怎么再‘活’起来?通过电影IP的传播效应、经济效应,把这个地方盘活。所以我们引进了一些接地气的业态,比如小吃、古董家具、旗袍、中式茶楼等,让这个地方有烟火气。实际上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作为影视基地的硬件配套,我们现在把其变成一个场景了,在没有电影拍摄的时候可以运营,有电影拍摄的时候,又摇身一变,成为影视基地。”

市民和游客打卡电影中的“酱园弄”(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电影所营造出的光影梦幻,让城市更新有了新的途径。这也意味着,电影里的“酱园弄”不在了,但新“酱园弄”的文旅效益会更持久。

沈斌说:“现在引进的这些业态,实际上从装修起,就已经开始往电影的场景靠拢了,风格具有年代化,里面的设定也有电影元素。比如,这里有一家民国照相馆,照相馆里面所有的家具、装修等,进去的感觉就是一个电影场景,这样既符合电影拍摄场景的需求,又让企业有电影文化的元素吸引更多客户打卡、用餐等。”

改造后即将投入运行的乍浦路影视基地(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汤蕴懿对此分析,影视剧之所以能够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首先源于其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是集中展示城市风貌的载体;其次,影视剧把人物、故事与场景有机结合,将观众的情感代入城市生活,观众能更直观、更深层地感受一座城市的变革。汤蕴懿表示,将影视剧中人物和城市发展的故事与现实中的城市品格联系在一起,并呈现给市民和游客良好的线下体验,或许能更好实现影视和文旅的“双向奔赴”。

汤蕴懿表示:“文旅本身既是产业,同时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影视实现一些城市更新,不论是在地居民还是来体验的游客,都能更好地感受生活当中的美好,也使大家对影视剧有认同和回应。这样的方式,实际上就像循环经济一样,是形成闭环的、不断升级和不断反哺的过程。从影视到在地文旅,到城市更新,最后再到影视当中,形成了完整产业链,需求和供给不断匹配、不断平衡,又实现了不断升级。”(总台记者韩雪莹 刘潇凡 朱黄英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