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村超”、体验采茶……近年来,一些县城成了不少旅游爱好者的“心头好”。
携程发布的《2025“五一”大数据预测报告》显示,“五一”假期县域市场旅游热度同比增长25%,增速高出高线城市11个百分点。木鸟民宿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7日,县域游订单同比增长126%。
县域旅游的火热,让安吉、隰县、榕江等不少曾经陌生的名字被大众熟知,有的持续创新吸引游客反复“打卡”。
县域旅游缘何升温?这股热潮是“昙花一现”吗?透过“奔县”潮,看懂背后逻辑与机遇。
“真的挑花眼了!”来自上海的邱女士说,家里有学龄前的孩子,她并不想舟车劳顿,因此打算把五一假期目的地选在浙江安吉。“从上海开车出发3个小时左右就能到云上草原、竹博园这些‘遛娃圣地’,既可以看自然景观又可以看大熊猫,感觉非常适合亲子游。”邱女士说。
像邱女士这样的游客不在少数。据《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国1866个县域旅游总收入平均值为42.95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平均值为508.2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1.19%、35.18%。
“县域在保持地方特色方面更具优势。”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罗兹柏表示,县域作为连接城乡的枢纽,既具备乡村的特质,又能提供相对完善的服务设施。满足了当代旅游者对“松弛感”“在地体验”的追求。
“现在的旅行者更理性,更注重旅游的质价比。相较于节假日期间人满为患、物价高昂的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县域游优势显著,游客花费同样的金额,能收获更高质量的服务和更好的体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表示。
“这一系列转变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后,消费者对‘舒适体验’的追求超越对‘到此一游’的执念。”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副院长王相华表示。
除旅游观念上的变化外,县域旅游的供给质量也在提升。2023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县域覆盖率,已由2012年的73%提升至93%。
交通网络完善让“奔县”不再困难。目前“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覆盖全国超过80%的县,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且仍在延展、织密、提速。
“县域游的走红绝非偶然,其中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王相华进一步举例,“从各类县域旅游排行榜中可以看出,浙江省上榜的县居于前列。但仔细观察榜单就会发现,排名靠前的县域大多集中在杭州和上海周边区域。这种现象揭示出,县域旅游的繁荣往往需要依托、背靠大城市辐射效应,具备完善的交通网络和高质量的基础服务配套。”
中国的县城数以千计,有的地方走红后,便引来争相模仿,“想你的风”吹到了全国各地,“出圈”的却寥寥。
“在福建莆田下面县城的那些天里,拆桔塔、游板凳灯、枫亭万人大游灯,各式各样的活动目不暇接。当地老小都在为这些活动忙碌,非常热闹。沉浸感拉满!”陈先生说,“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带我父母也来感受一下。”
“不同于后天‘移植’的古镇古街,这种在地文化是县城的核心竞争力,老百姓参与度高,极具生命力,是避免同质化的关键。”吴丽云表示,比如近年来“出圈”的“村超”“村BA”有相似特点。
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名单里,排名靠前的多围绕当地特色构建竞争力。例如江苏常熟依托“铁琴铜剑楼”等稀缺藏书文化资源,打造虞山徒步线路与轻越野赛事,以文化体验与生态运动的差异化组合激活全域旅游;湖南浏阳深耕“花炮之乡”非遗IP,举办多场沉浸式焰火秀吸引游客;山东曲阜以孔子故里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开发 “祭孔大典”“孔庙开笔礼”等沉浸式体验,走出一条中华传统文化IP创新转化的路径。
“现在各地政府对文旅发展的认知也在发生转变,决策者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文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挖掘地方独特的风土人情、美食文化等差异化资源,而非盲目追求大拆大建或浅层时尚化。”王相华表示。
县域旅游的火爆不仅是文旅产业的变革,也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受访专家表示,外来消费的涌入可以有效提升县域的市场化水平,推动城市品牌的推广。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同时促进内外消费的良性循环,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此外,县域旅游还带来了城乡融合的新机遇。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场所,旅游的流入推动了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例如,城市游客在县域旅游中对当地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表现出浓厚兴趣,这种外部需求直接推动当地的消费增长,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