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来生还做一棵树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于力 | 发布时间: 2024-09-04 09:46:45 | 76 次浏览 | 分享到:

  魏彤欣肖像(2022年11月摄于阜新玉龙湖)。刘大辉摄

  魏彤欣生前为自己选择了“树葬”。除署名外组图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于力 摄

  魏彤欣(左一)深入海州露天煤矿矿坑中采访。阜新市传媒中心供图

  魏彤欣和她在《中国记者》上发表的论文。阜新市传媒中心供图


  树葬,是56岁的魏彤欣为自己做的最后选择。

  辽宁阜新市公墓的东南角,一棵挺拔翠绿的柏树树干上,挂有一个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小木牌,上写有“魏彤欣之墓”,一束花环环绕周围,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绚丽。

  作为阜新市传媒中心的总编辑,她生前策划的最后一组报道,有很多关于树的故事,这组报道深情地勾勒出70多年来,阜新防风治沙、植绿护绿的动人心魄的画卷,这里有种树的人、护树的人、研究树的人,她是写树的人。

  她生前转发的最后一个朋友圈是:“阜新日报大型策划:漠上种树书”。不久因病情加重,她的眼睛近乎失明,从此就再也看不到她看了一生都没有看够的那充满墨香的文字。

  在她临终之际,她和家人说特别怀念报社院里的那棵大杨树,大杨树见证了她30年匆匆的脚步和深夜离开的身影。她曾这样赞美大杨树:“你的每根枝条都沉淀着求真求实的理想,你的每片叶子都折射出向善向美的光芒。”

  魏彤欣,像成千上万基层新闻工作者一样,一生选择了扎根泥土,向阳而生。


漠上种树书


  “漠上种树书”是阜新日报策划的大型报道“绿水青山润阜新——新中国成立以来阜新环境建设报告”中的最后一篇,2023年9月26日发出后,躺在病床上的魏彤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在转发朋友圈后本想再说几句心里话,颤抖的手却总是不听使唤,一个字也没有打出来。

  2023年2月初,魏彤欣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为了这组报道能够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和“辽宁科尔沁沙地现场会”前顺利刊出,她拼尽了最后的力气,忍着病痛的折磨始终关注报道的进展。“20个版面她全都要过目一遍,有一天晚上11点多了还要我把报纸大样传给她,5月11日,为了‘绿水青山润阜新’的一个‘润’字,她和我在微信里讨论了一个小时,当时她刚刚做完第二次化疗,躺在病床上发着高烧。”阜新市传媒中心副总编佟文杰说,他和魏彤欣谈工作的微信一直持续到9月28日。

  两个月后的11月26日,魏彤欣永远告别了她为此付出一生的新闻事业。

  在一些同事和亲友的脑海里,始终留有她人生最后时光还在为新闻忙碌的记忆。

  阜新市传媒中心融媒体部副部长高丽敏翻开报社内部“传媒公众号”群里的微信记录说:“这是2022年11月28日凌晨3时38分,这是11月30日凌晨0时22分,这是12月4日凌晨0时37分,这些时间她还在布置工作。这时候距离她检查出重病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她其实早已经有感觉了,只是舍不得放下工作。”

  2023年大年初一,魏彤欣偶然看到有人发回家过年感慨家乡变化的朋友圈,“当时我们正在吃饭,她特别激动,一下子站起来说:‘这个太好了,得马上组织报道。’”魏彤欣的妹妹魏彤光回忆说,她撂下碗筷就开始打电话,“其实过年这几天,她就吃不下东西,脸色也不好,一直被病痛折磨。”

  阜新市传媒中心报社采访部部长张玉飞目睹了魏彤欣在去医院检查确诊前的工作状态。2023年1月28日大年初七一上班,阜新市就要召开会议,会上表彰200个先进个人,会后要在报纸上登出200个人的单张图片,采访部记者初六下午就要到会场为被表彰者拍照,“没想到魏总编下午也来到现场,当时我看到她特别疲惫,眼睛充满血丝,不断咳嗽,喝水都很费劲,就劝她回去休息,她说多一双眼睛就多一份保障。”张玉飞说,直到第二天上午参加完会议,她才去医院检查,再见到她时已经是在医院化疗了。

  魏彤欣病重期间给阜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一民发微信:“元气满满的少女不行了,需要大修了。”“元气满满的少女”是王一民给她的称呼,特别敬佩她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激情。“魏彤欣把自己的新闻理想变成了一生的行动,一生的坚守,她是心中有光、与时代同行的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2023年1月22日,在饱受病情折磨的时候,她在朋友圈转发阜新微报的“新春策划——我信”,并写出了自己的新年心声:“坚定勇毅前行的信念,坚定把日子越过越好的信心,新的一年,值得相信,值得期待!”


不悔的选择


  2024年1月4日晚,78岁的退休教师邢作民从抽屉里拿出一张保存完好的23年前的阜新日报,一边读一边禁不住哽咽起来。这篇题为《不悔的选择》的报道讲述了他多年来无怨无悔献身教育事业的事迹。

  这是2000年魏彤欣任阜新日报科教部副主任时,带领记者采写的一篇体验式报道。邢作民所在学校地处郊外,他每天都要4点半起床,换乘3次公交车才能及时赶到学校。为了真实地体验邢老师的辛苦,魏彤欣带记者3点半就从家出发赶到邢作民家。“4点半我刚开灯穿上衣服,就听到敲门声,原来魏记者早就来了,怕打扰我休息,一直在外面等着,11月份,天都很凉了,真难为她们了。”老人回忆说,“她们整整跟了我一天,直到晚上9点多陪我一起回到家。”

  报道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很多读者来信表达对邢作民的敬意,“因为这篇报道,更加坚定了我不悔的选择。”邢作民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