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来生还做一棵树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于力 | 发布时间: 2024-09-04 09:46:45 | 75 次浏览 | 分享到:

  魏彤欣1993年进入阜新日报社做记者,她给自己定的努力方向就是:到一线去,到平凡的生活中去,歌颂美好情操,弘扬时代精神。她撰写的20余篇新闻作品荣获省级以上新闻奖项,她本人荣获阜新市十大女杰、辽宁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作为部门领导,她依然表现出色,2003年“非典”期间,她担任阜新晚报要闻部主任,她提出“最危险的地方,我先上!”4月20日,有一个学生从北京回来,因为高烧不退被怀疑为感染“非典”,一时间谣言四起,恐慌笼罩全城,魏彤欣一个人冒着风险深入医院跟踪采访,在得知确诊不是“非典”后,第一时间发出了报道《我要出院了》,及时消除了公众恐慌情绪。她带领记者深入发热门诊、城市出入口的检查站和医护人员之间,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共采写了70余篇稿件,她本人被评为“辽宁省抗击非典新闻宣传先进个人”,她所在的部门被评为“辽宁省抗击非典新闻宣传先进集体”。

  担任传媒中心总编辑后,她深深地感受到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2020年1月28日,新冠疫情来临,她在朋友圈写到:“若有战,召必回!结束休假,投入战斗!这是新闻人的使命,是责任媒体的担当!”2020年2月2日,她在朋友圈写道:“连发三篇评论,为阻击疫情鼓劲加油,阜新日报,守土有责。”

  佟文杰至今还记得当时魏彤欣发火的情景,春节刚过疫情初起,谣言满天飞,魏总编初四一上班就要求新媒体迅速发声,报纸初五就要见报,出专版,利用融媒体转发对冲谣言,有个别同志有抵触情绪,认为专版太多,压力太大,觉得没有必要。她当时严肃地说:“这个时候,主流媒体必须发声,这是政治责任。”

  作为总编辑,她时刻把底线思维和一线思维牢记在心,新冠疫情期间,官方发布信息经常是晚上甚至半夜,为了防止出问题,阜新市传媒中心3个公众号转发最后都由她一个人终审,一些编辑回忆说,他们是每周轮换,魏总编却始终是一个人,“有时心疼我们,夜里她让我们先休息,她一个人守着。”

  阜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传媒中心主任孟庆辉说:“她30年天天咬文嚼字,从没有过不耐烦,头一天眼睛里血丝还没有吸收殆尽,第二天又开始挑灯夜战,她热爱新闻不是三分钟热度,是用一辈子去完成这个承诺。”

  魏彤欣因为常年上夜班,把自己的微信名称作“夜行者”,2017年11月8日记者节当天,她在朋友圈写道:“不管多么紧张、疲惫、辛苦,也无法抵消心中的那份爱与责任。过去如是,现在亦然,无论日行或夜行,我们始终在路上。”


青青柳河湾


  2022年阜新市传媒中心的融媒报道《2021见证:稻香四季,青青柳河湾》荣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这是阜新新闻史上第一个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也代表了阜新市传媒中心融媒体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评论称这篇作品“唯美与情怀兼具,传统媒体厚重与新媒体灵动合二为一,是一篇用心之作,感人之作”。

  传统媒体的厚重与新媒体的灵动正是对魏彤欣在2019年担任阜新市传媒中心总编辑后迎难而上、大胆创新,开辟基层党媒新路的最好的描述。

  阜新作为转型城市,经济欠发达,市传媒中心人员老龄化,设备陈旧,面对这些困难,魏彤欣提出:“条件差,但我们人不差,只要及时跟上这个时代,就能为党守好舆论阵地。”

  在传统媒体方面,魏彤欣选择通过策划大型报道将中央精神在阜新落地。市传媒中心报社时政新闻编辑出版部部长张健回忆说,印象最深的就是魏总编做的几个大型新闻策划,一开始有些人不理解,认为做好日常报道就行了,20多个版,每篇文章上万字,又累又不多得钱,何苦呢?“当看到一篇篇报道在当地引发的反响、获得的称赞后,大家逐渐理解了她,这里既有她作为一个老报人的情怀,也体现了她作为基层党报总编的政治素质。”

  大型新闻报道“我们的大露天”以28个版的篇幅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现了阜新海州大露天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报道让阜新人了解煤电之城曾经的荣光和奋斗,展望城市转型的曙光和未来,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宣传效果。

  此外在魏彤欣的主导下还策划了“脱贫攻坚看阜新”“阜新转型20年”等一批有见解、有深度、提振城市精气神的新闻稿件。这些稿件紧跟中央精神、密切结合阜新实际,选取小切口体现大主题。报道被市委领导称为“既可做史料保存,又鼓舞当前。”

  为了更好发挥基层党报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魏彤欣向记者提出做专家型记者,深耕一个领域,一专多能,切实提供智慧和舆论支持。报社驻彰武记者站站长刘丹回忆说:“魏总编常和我说,要想真正深入做好治沙报道,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名治沙人。”2018年7月,刘丹写了一篇题为《邂逅苏鲁克草原》的稿子,讲述了彰武历史上曾有过大片的草原,这是当地发展草原经济的历史见证和以草改善生态的文化依托,也为发展地域文化旅游找到了新的亮点和突破。“魏总编看到后要求我马上做连续报道,深挖苏鲁克大草原的历史,报道发出后在当地产生了共鸣,为当地以草固沙改善生态和发展草原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文化支撑,2019年当地成立了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并逐步叫响了‘漠上草原’的品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