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到企业蹲点去!”他助力小冰箱厂变身行业巨头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作者:朱敏等 | 发布时间: 2024-10-07 23:56:53 | 21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物名片

许庆瑞,1930年生,今年94岁。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的重要开拓者。他长期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最早提出“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成百上千的企业迅速成长。许庆瑞率先提出“技术创新的组合模式”“全面创新管理”等一个又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管理理论,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从小接触企业

他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1982年11月,在一场学术会议上,两拨人围绕着“创新是谁的事”展开激烈争论。一方是中国科学院当时的负责人团队,另一方则是许庆瑞一人。

“科学院说innovation(创新)应该在科学院搞,我说不对,innovation要在企业里搞,innovation跟生产密切结合,不是我创造一个东西出来,而是我要制造一个东西,给老百姓好用,这个你放在科学院行吗?实验室里能出产品吗?科学发明科学院在搞,生产企业在搞,两头连不起来的。”许庆瑞说。

许庆瑞从小就接触企业,那时,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实业”。许庆瑞的祖父,曾是江苏常州汇丰钱庄的经理,他鼓励儿子许冠群实业救国。于是,许冠群带着全家搬到上海,创办新亚药业——民族制药工业最早诞生的企业之一。

许庆瑞回忆,新亚药业创办之初困难重重。抗战前夕,面对日本和美国西药的竞争,中国西药业几乎濒临破产,他父亲甚至一度想要投江自尽。“新四军没有药,都跑到租界里来,我父亲就把西药拿过去。结果日本人知道了,把他们弄到日本宪兵队去了,幸亏那个队长跟我父亲的一个朋友是同班同学,要不都死在日本人手里了。”

许庆瑞表示,他父亲创办的药厂研发了两种药物,在解放前很有名气,一种治胃病,一种治梅毒。也许,这便是许庆瑞执着于创新的源头。

△许庆瑞中学时照片

结合美苏模式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

培养学生要追求“顶天立地”

1947年,许庆瑞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考入交通大学的工业管理工程系,接受美国式的管理学教育。四年学业期满后,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深造,学习苏联式的管理学理念。

许庆瑞表示,“美国是完全靠资本上来的,苏联人则是从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出发,强调劳动创造世界的观念,这跟美国的观念截然不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两面都看了,因此视野比较全面。”

多年之后,许庆瑞意识到,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的工业管理经验,中国的工业管理还得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切身的体会也为他后来培养学生“顶天立地”的研究方法埋下了种子。

△年轻时拉小提琴的许庆瑞

尽管历经时代变迁,许庆瑞始终未放松对专业的思考和研究。从留校任教到调任郑州,再到临安劳动,上世纪70年代浙大复课后,许庆瑞和同事共同筹建了浙江大学管理系。1980年,浙大当时的上级单位中国科学院计划派遣一批学者赴美进修,在看到选派名单后,许庆瑞急了。

许庆瑞说:“当时科学院分配了40个名额都是技术领域的,我们就向科学院院长提出质疑,说为什么我们管理不派人去?”

争取到的唯一一个管理学名额,落到了英语底子好的许庆瑞头上。50岁的他,首次踏出国门,分别在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进行了深造。

△1981—1982年,许庆瑞访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许庆瑞表示,他发现仅依靠生产管理是不够的,没有新东西出来,老生产老东西是行不通的。“innovation这个词,意味着生产技术准备,要准备产生新产品,我就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概念。生产力是重复的,已经有现成的方案,照搬就行了。但创新需要走新路子,前面是一片荒野,路怎么走,要去闯出来。”

许庆瑞比较了美国和苏联的管理科学,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适合中国的管理科学。

△1982年,许庆瑞访问美国斯坦福大学。

回国后,许庆瑞在浙江大学继续教学工作,他的学生——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吴晓波回忆称,做许庆瑞的弟子,“太苦”,这是很多学生当年的感受。

吴晓波说:“我们好几个一起读的博士生中途都退学了,他是不怒自威,谈事情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压力,他要求很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压力。”许庆瑞表示:“不吃点苦,学不到真本事。你想马马虎虎?学不到东西!”

许庆瑞说,他要求学生追求“顶天”,“天”就是学科的高峰,不到高山之巅,就看不到大海。要达到学科的顶峰,才能拥有全局视野。同时,他也强调“立地”,“立地”就是要立足实际,不能专门看外国东西,要立足于本国实际,把本国的企业改造出来。

△1983年,许庆瑞为研究生授课:研究与发展管理。

长期蹲点企业调研 

成百上千企业尝到创新的甜头

1988年,在许庆瑞提出“技术创新”这个看法六年之后,原国家经贸委首次将这个词纳入政策文件当中。当年,国家指定了五家企业进行试点“技术创新”,许庆瑞选择了当时实力最薄弱的唯一一家民营企业——海尔,去长期蹲点调研。

△许庆瑞于1986年出版的《研究与发展管理》、1990年出版的《技术创新管理》是国内科技管理与创新领域最早的教材。

原海尔冰箱厂的退休职工杨晓玲,当年是车间班组的负责人,虽然多年未与许庆瑞再接触过,但还记得许庆瑞说话的腔调。

“姑娘,你在做的是什么东西?你这个东西是什么用处?”杨晓玲回忆说,许庆瑞会仔细询问每个小零件的用途和功能。在听取解释后,他还会细致地提问,“你们每天运转用的这个量”或者是“这个备件你们怎么管理”。杨晓玲称,许院士曾先后到她的班组调研了四五次,每次都穿着工装,扎在工人堆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