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护林员李东魁:30年守护 青丝变白发 绿树退黄沙

来源:新华社 | 作者:崔师豪 | 发布时间: 2024-10-16 22:31:24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辽宁西北,阜新彰武。黄沙松林边,一位老者在这里已巡护30多年。“虽然已经到了可以退休的年纪,但舍不得这片林子,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干下去。”60岁的护林员李东魁说。

在新华社主办的“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上,一张摄于2013年8月3日的照片中,有护林员李东魁的身影。拍摄者是新华社记者燕雁,他回忆,当时李东魁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的林海沙丘间巡护,身穿深蓝色护林员制服,马鞍上红色的毯子让一人一马在绿色的松林中格外醒目。“为了让他融进背景中,我与另一名记者调低了相机曝光,趴在山坡下仰拍,以一些松树枝作为前景,拍下了这张照片。”燕雁说。

2013年8月3日,护林员李东魁在辽宁阜新彰武县阿尔乡的林海沙丘间巡护。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认爹和妈。”在20世纪50年代,彰武县是一个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农田、道路被风沙蚕食,全县沙化面积一度占总面积的96%。“以前村子周围全是流动沙丘,粮食亩产不到百斤。村民们外出,遇到风沙漫天时常常迷路。”李东魁说。

1987年,复员退伍的李东魁被分配到章古台林场阿尔乡护林点做护林员。艰难的生存环境,劝退了一批又一批的护林员。但李东魁没有退缩。“这里是我的家乡,从小我就跟着父亲在这片沙地上植树造林。我有责任保护这片樟子松林不受任何侵犯。”他深知,只有守住这片绿色才能守住家园,守住祖国的绿水青山。

离群索居是护林员的日常。当时的林场不通水电,不通公路。一到冬季,山里下雪更是几个月不见人影。为确保林地安全,李东魁每天至少用十几个小时巡山。每天天还没亮,他就骑上马,背上军用水壶和砍柴刀,沿着山路一边啃干粮一边巡山,等太阳出来的时候,他已走遍了整个林区。“现在的条件好了许多,几年前林场还给我配了一辆拖拉机呢。”李东魁对记者说。

巡护林区不容易,在沙漠里种树更是艰难。春天,李东魁顶着风沙,挑着水走上几公里才能把树苗种下;夏天,他在沙漠40摄氏度的高温下为树苗反复浇水,防止枯死。“每年新栽种的树苗还没能扎下根,就被沙尘暴连根拔起。拔起了就再种,不知道补种了多少回。”李东魁说。

“把松树种活困难很多,要防火灾、防虫害、也要防着牧民放牧。如果不留神,幼苗被牲畜啃食了,这一整年的辛苦都白费了。”李东魁回忆,一开始来林场的时候小树苗还没有一人高,如今那片林子郁郁葱葱,大松树足有20米高。在李东魁30多年的守护下,如今8500亩的樟子松林成为阻沙南侵的天然屏障。

青丝变白发,绿树退黄沙。今日的彰武县,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到31%,全年扬沙天气从200多天降到了5天,粮食年产量突破22亿斤。曾经的荒漠沙海,渐成绿野田畴。

在这条与沙搏斗、根植绿色的道路上,李东魁始终前行。令他欣慰的是,自己的女儿李明明在林业学校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做了彰武县阿尔乡村党支部书记,组建了“青年护林突击队”,接过了父辈手中治沙、用沙、护林的接力棒。“咱们应该把这种治沙精神传承下去,让家乡山更青水更绿,就是给子孙后代造福。”李东魁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