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茶叶之外,婺源米酒、婺源皇菊、荷包红鲤鱼、冷水鱼、江湾雪梨、婺源糯米糕等特色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中。
“我正在努力传承发扬酿酒这门手艺,如今我们还引进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让酒厂具有年产1000吨的产能。”婺源县查记酒坊负责人看着自家的米酒生意越来越好,很是兴奋。
如何把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成富民产业?
婺源坚持“一村一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进一步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切实盘活集体资产、做强实体经济、推动利益联结,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婺源县拥有中国传统村落30处,历史遗迹、明清古建遍布乡野,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有3810余处。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婺源创新推出古宅“认养”模式,面向全球招募古宅“保护人”,
由投资商长期租赁,融合古宅历史、村庄传统和自然景观进行保护性修缮。
“我们通过保护活化利用传统建筑,因地制宜开办民宿,推动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西冲村村委会主任俞磊说。
俞磊原在省外工作,看到老家古建筑年久失修,于是就想尽自己的一份力。2019年以来,他出资对村内致中和古店铺、聚贤堂、挹秀亭、堃记老作坊、孝友堂等古建筑进行整合修复,打造特色民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溪头乡龙尾村引进企业,盘活21栋古宅,打造出一个民宿集群,这些民宿将田园、诗意、文化以及现代感和舒适度结合在一起,旅游旺季一房难求。
有一群90后、00后,他们因为婺源独特的景观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资源走到一起,成立了一家自然教育科普机构——林奈实验室。通过自然科普吸引,林奈实验室找到了一条公益科普、反哺乡村的新路径。
2024年,林奈实验室与婺源县紫阳镇雍溪村合作,每年举办暑期夏令营40期,吸引约1200人来研学打卡,还将仿真鸟蛋制作生产线搬到村内,每年可为村民带来4万多元的纯收益。
雍溪村党支部书记韩建华说:“这不仅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更让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观念留在村民心中,这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如今,旅游业成为婺源的“头牌”产业。“2023年,婺源30个中国传统村落所属的行政村中,24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其中8个村超过50万元、6个村超过100万元,带动传统村落原住居民、文化创客10.3万余人吃上了‘文物饭’‘景观饭’,全县近30%的人口享受到发展红利。”婺源县农业农村局干部查梅芳告诉调研组。
3.“好政策”促“好生活”
调研组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口袋公园”点缀着石门村。
婺源采用“微改造、小改进、精提升”模式,全面实施“彩化森林、景化通道、花化乡村、果化庭院、美化全域”“五化”行动,打造了32个以秋口镇石门村为中心、辐射联动全域的“四融一共”和美乡村。
“打造‘最美乡村’,不仅要有美丽的风景,更要有和美的生活,现在日子越过越开心,越来越幸福。”石门村村民王佳慧说。
“家庭以爱为根,生活以和为贵”“积善能裕,怀德惟宁”“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岁月不待人,尽孝当及时”“求女择郎,莫重财奁”等,这些富有传统文化特色、新时代精神,又通俗易懂的家规家训,被制作成微型牌匾悬挂在家家户户大门口。
“这可不是装饰,要接受邻里监督的。家门口的牌子就是我们的脸面,家训是自己立的,立了就要保证做到。”村民们说。
当前婺源172个行政村的8万余户群众都“晒”出了自己的“微家训”,各个家庭将“微家训”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村规民约、风气评议、家风故事、“家庭春晚”、领导干部家属“助廉寄语”、寻找“感动当地人物”……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生活新风尚正在婺源兴起。
“我们村一到冬季,村民饮用水、生活用水获取很不方便。”婺源县赋春镇排前村村民通过“E呼即办”反映问题。婺源县政府为及时争取财政奖补资金,委托专业设计公司设计方案,用大口径水管更换“高龄水管”,解决了用水压力不足的问题,让排前村260户800多名村民方便用水。
“E呼即办”行动,做到“群众一呼,我们即办”。婺源整合全县19个部门27条非紧急、非警务类服务热线,归并政府网站、政务信箱、微信等平台,加强与110、119、120等紧急、警务热线的互联互通,实现群众诉求“一键接听、一呼即办”。
通过深化“景村”党建引领模式,婺源构建了“县乡村组”四级管理网络,深入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幸福来串门”党建活动,让党员干部、网格员、挂片民警与每户群众结对联系,通过定期走访,动态掌握群众需求,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大鄣山乡水岚村,照护专员每月上门开展“串门”行动,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送去生活必需品,动态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情况,实现了精准服务、暖心服务。沱川乡理坑村,干部走村入户,发现两户村民因为对一堵老墙的归属使用问题起了冲突,于是当地党员干部对当事人采取“背靠背”的方式促膝谈心,妥善解决了这起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