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婺源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探索实践

来源:人民网 | 作者:人民网 | 发布时间: 2025-02-07 18:11:48 | 49 次浏览 | 分享到:

 

“‘幸福来串门’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精心打造服务群众民生事项2000余件,摸排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52件,收集各类建议意见400余条。‘幸福来串门’成为我们基层治理的品牌。”婺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宋光辉说。

 

4.经验与启示

 

婺源的实践探索,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愿景图”变成美好“实景画”的生动体现,是深刻把握乡村发展规律、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路径探索,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的规律性认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启示。

 

坚持强本固基,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全面深化党建引领,打响党建品牌,深入推进基层党建行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力、发展推动力、群众凝聚力。实践证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要牢牢抓住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这一关键,引领乡村自然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和谐之美。要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工程,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促进移风易俗。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等,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含绿量”“含金量”。实践证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不仅要保护好优良的生态环境,还要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夯实振兴发展基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要尊重乡村肌理,尊重村庄固有风貌和村民习惯,注重现实的审美取向,兼顾美学价值和生产生活价值,守护绿水青山,保持乡村生态原真性。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县域为基本实施单元,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依托土地、山水、田园等生态资源,大力推进乡村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释放资源价值,让青山“流金”、绿水“淌银”。

 

坚持产业富民,激发发展新动能。婺源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茶叶等重点产业,培育壮大婺源米酒、糯米子糕、荷包红鲤鱼、冷水鱼、江湾雪梨等特色产业,呈现出产业兴、动能足的振兴局面。实践证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统筹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立足“土”的资源,突出“特”的品质,拓展“产”的链条,加快构建乡村特色富民产业体系。要强化延链补链,贯通产加销,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文旅等多业态融合。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健全多元化联动带农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婺源集中精力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创新推出基层治理模式,推深做实“E呼即办”行动,构建全面融合、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践证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要始终兜住兜准兜牢农村民生底线,集中力量抓好办好一批重点实事,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更加丰富、更为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使幸福生活处处可见、人人可及、时时可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