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舞剧这一艺术形式火爆“出圈”:许多热门舞剧的华彩片段频繁登上电视晚会舞台,占据流媒体平台显著位置;这些舞剧的线下演出更是“一票难求”,其文创衍生品也十分畅销。
《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舞剧还被大银幕重新诠释,实现跨界传播。可以说,热门舞剧刷新甚至重新定义了舞蹈这一古老艺术门类在当下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短视频助推切中时代审美的精品持续涌现
在当下短视频和流媒体建构的视觉影像时代,舞剧佳作被赋予更多视觉冲击力,舞者超凡脱俗的表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哪怕只有几十秒的时间,也常能脱颖而出,引起观众的模仿。
舞剧《杜甫》中的《丽人行》就是典型案例。2019年初,舞剧《杜甫》在湖南大剧院演出后,湖南的一位舞蹈爱好者拍摄了自己翻跳的“丽人行”舞段,并配上了当时热播电视剧《楚乔传》的音乐《双面燕洵》上传网络。表现盛唐气象的舞蹈美学风韵迅速征服了短视频平台用户,引发大众模仿热潮,舞剧出品方重庆文化部门由此顺势展开一系列线下营销推广活动,让这段舞蹈在线上线下“双开花”。
近年舞蹈类综艺节目如《舞蹈风暴》等,则依托对各类舞种和舞者的推介,为舞剧积累了潜在观众,承担了部分向大众科普舞蹈艺术的功能。
舞剧真正“爆红出圈”、走进大众视野,与2018、2019年间韩真、周莉亚导演,上海歌舞团出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密不可分,这部舞剧曾被许多媒体誉为中国原创舞剧的“现象级”作品。
随后新创排的舞剧《只此青绿》(2021)、《红楼梦》(2021)持续引领舞剧热潮,而不少过往的成熟舞剧作品《孔子》(2013)《赵氏孤儿》(2015)《杜甫》(2016)《李白》(2017)《记忆深处》(2018)《醒·狮》(2018)等通过线上播映、综艺片段、粉丝“考古”、明星舞者“人带剧”等路径被重新“发现”乃至“翻红”。
顾名思义,“舞剧”是“舞蹈”与“戏剧”的结合,往往兼具舞蹈艺术独特的身体表达方式以及“讲故事”所带来的叙事性和戏剧性,一般时长较长,舞台综合表现完整,可以容纳多种舞蹈语汇。因此相较于单个的舞蹈作品、舞蹈剧场等缺乏线性叙事的舞蹈艺术形态来说,舞剧更满足了观众对故事的需求,更符合大家的接受习惯,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与人物选择也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简言之,既看“舞”又看“剧”,看剧中人的“舞”,看“舞”如何“演剧”成为一种文化景观。
借助视频的广泛传播,很多切中时代审美、时代风潮的舞剧精品持续涌现,这既彰显着舞蹈创作者们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也显示出媒介与观众共同铸造的时代效应。
用现代视角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当下中国舞剧的选材多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历史文化名人、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等多种题材,具有丰厚文化底蕴。而如何让这些传统经典变得更好看,尤其是吸引浸泡在“网络海洋”中的青年人,难点之一就在于如何经由舞蹈媒介进入这些文化宝藏,寻找到新鲜活泼的表达方式,对这些民族共有的珍贵文化记忆进行现代阐释,进一步开掘舞剧这一艺术形式所能触及的文化内涵深度和思想价值高度。
舞剧《只此青绿》没有遵循传统舞剧以人物生平为中心的编年史式叙述策略,而是选择从当代文博工作者视角切入。有别于仅将艺术杰作视为艺术家个体才华凝结的产物、仅关注艺术“精神性”一面的视角,创作者发掘并着重呈现了《千里江山图》“物质性”的一面,即使得这幅画历经沧海桑田、依旧色彩明丽的制作工艺。这是被历史叙述忽视的重要一面。
然而,没有兢兢业业的“篆刻人”“织卷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无数平凡工匠,就没有传世佳作。这些平凡工匠与艺术家共同完成了文化的开掘传承。因此舞剧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线性+板块”的复式结构,在展卷人与王希孟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结构,让画作背后隐而不彰的“人”——劳动者们一一走到台前,让当代观众深刻体悟到,文化的灿烂是由无数鲜活的平凡人创造的,更需要每一个人来传承。
在经典改编领域,黎星、李超等青年编导勇于挑战经典巨著《红楼梦》,在原著厚重的文学、历史和哲学命题基础上,有意凸显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这一思想表达。全剧着重在舞台上塑造金陵十二钗的女性群像,在“幻境”“游园”“元宵”等基于原著情节而来的场景中,十二钗往往作为整体浓墨重彩地登场;在“花葬”“归彼大荒”等原创场景中,创作者则用专门篇幅赋予这些女性自我表达空间。这些充分展现了创作者改编经典的现代视角。
视角和立意的创新,也呼唤着舞剧在“剧”这一关键层面的革新。长久以来中国舞剧深受传统戏剧结构影响:叙事必须“讲一个起承转合完整的故事”。有从业者认为,舞段编排一定要依附特定情境展开、为情节推进服务,这就容易落入哑剧化或者结构套路化等困境,舞蹈自身的潜能似乎总处在被压抑的状态。

针对“如何用好舞蹈艺术特有的表意方式讲好故事”这一命题,学界和创作者都在探索。不难观察到:民族舞剧《红楼梦》引入打破线性叙事结构的舞蹈剧场观念;《只此青绿》模糊故事情节、突出内在情感动因和诗化色彩的舞蹈诗剧形态;《永不消逝的电波》借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这些艺术尝试都在不断拓展着舞剧的表达方式,而这也正是让中国舞剧由旧入新、迭代升级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