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版的盒马鲜生来了,家里的‘毛孩子’也能吃上自助餐。”如果问起上海宠物圈的最新动态,许多养宠人士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在长宁区开出首家门店的“派特鲜生”。这是一家主打宠物现制鲜食、冷藏鲜食、糕点和量贩式零食的超市。店内提供多样自选鲜食及定制加工服务,消费者可让爱宠“堂食”,也可打包带走。新颖的模式使其备受养宠家庭欢迎。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有100多万只宠物狗、超过120万只宠物猫。在宠物逐渐拟人化的当下,养宠人士在宠物方面的消费更加精细,这些围绕宠物日常的消费品牌、服务模式、产业赛道日趋多元化。眼下,上海的宠物经济已延伸到许多普通人意想不到的行业领域,如宠物食品、保健品、服装、智能设备、医疗、保险、摄影写真、定制旅行团以及宠物酒店、宠物红娘、宠物教培、携宠看展、人宠周边产品等。
从“喂养刚需”到“情感消费”,从“单一品类”到“全产业链生态”,随着宠物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一只宠物的“身价”正在重塑消费市场。
养宠消费“情感溢价”
随着天气回暖,在“含宠量”一向很高的徐汇滨江,来此散步的宠物也换上了精致亮眼的春装——穿蕾丝裙的博美、戴墨镜玩滑板的柯基、打领结的萨摩耶、围碎花围巾的柴犬、坐在宠物推车里的缅因猫,甚至还有爬上主人肩头的松鼠……宠物们身着各式行头。这让人不由好奇:在上海养宠物,每个月究竟要花多少钱?
“狗粮、零食、衣服、玩具、洗澡、美容、保健品……杂七杂八加起来,每月花销超过一千元。”抱着一条身着蓝色卫衣的长毛腊肠犬,“80后”养宠人李女士给记者粗算了一笔账。据她介绍,因腊肠犬犬种特殊,容易出现脊椎和骨骼问题,日常需补充的保健品不少,如藻类、关节护理片、软骨素、鱼油等,产品均价在一百元到几百元不等。
像李女士这样精细化养宠的主人不少。据淘宝官方数据显示,宠物保健品已成为爆发趋势类目。例如,冻干类保健品销量同比增长超8倍,鱼油同比增长超9倍,乳铁蛋白同比增长超12倍。
由于先天体质弱,边牧kelly每月都要在医疗上花费六七百元,肠胃炎、皮肤病等情况反复出现,检查、抽血化验、配药是家常便饭。为此,“90后”主人杜伊然还为其购买了每年上千元保费的宠物保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消费能力增长,传统“看家护院”的养宠逻辑正在被颠覆。宠物被赋予“家庭成员”的身份,即便是衣食住行等生存刚需也逐渐走向精细化,养宠人的消费需求也从“生存型”转向“品质型”。
在徐汇滨江,记者邂逅正在对宠物萨摩耶做社会化训练的陈若瑜。她告诉记者,在宠物成长的一年半时间里,她几乎每月都会为其安排专业宠物训练师的行为引导和社会化课程,仅这些就需要三四千元的固定支出。
许多人也将宠物看作对抗社会压力、孤独感的情感出口。当宠物被赋予情感代偿功能,养宠人的消费决策也逐渐从“性价比”转向“情感溢价”。
今年春节期间,“00后”沪漂吴迪因担心自己养的小猫在春运途中出现应激反应,最终决定将其独自留在上海的出租屋中。为了照顾小猫,吴迪不仅以每日100元的价格购买专人上门喂养服务,还在家中安装智能摄像头实时掌握小猫的动态。回老家前,吴迪还“斥巨资”把猫窝升级成豪华的猫爬架,给小猫买了新衣服,甚至网购了好几份“宠物年夜饭”套餐,每份价格在68元至88元不等。“坦白说,我自己都舍不得点这么贵的外卖。但一想到小猫独自在上海过年,内心就觉得很愧疚。毕竟小猫是我在上海唯一的‘家人’,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给了我许多温暖和慰藉。”
邬跃敏今年68岁,比起大名,她更习惯别人叫自己“妞妞妈”,“妞妞”是她养的博美犬的名字。她为宠物花的时间精力不亚于养“人类幼崽”。她会在妞妞生日时带它去海洋公园、拍摄写真、订宠物生日蛋糕,每周往返美容院护理毛发,也经常参加宠物定制旅行团,带妞妞游山玩水。不过,在邬跃敏看来,养妞妞最大的幸福感并不在于宠物本身带来的温暖,而是因此结识了一群年轻且志同道合的伙伴。她的手机里有六个博美宠物主人群,几百个群友常约着一起带狗聚会、活动。
在这个维度上,宠物社交本质就演变成“以宠为媒,解决人的孤独”。正如邬跃敏所说,“与其说是带妞妞交朋友,不如说是我在这个群里找到了聊得来、能玩到一处的好朋友。”
商家盯上“宠物友好+”
今年2月,派特鲜生在长宁区CPARK Haisu(海粟文化广场)开出首店,新的商业模式吸引不少养宠家庭的关注。
在产品门类和赛道布局上,派特鲜生独树一帜。其店内面积近200平方米,在保留宠物干粮、湿粮、猫条、罐头等传统产品满足消费者基础需求外,还对宠物食品进行全品类创新,推出现制现售鲜食、冷藏鲜食、面点主食及烘焙糕点等。此外,还有超300种SKU的量贩宠物零食散装陈列区,平均客单价在1元至3元的小份装零食,让许多养宠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买了许多。
记者探访时,家住附近的“90后”养宠人黄柯正牵着一条萨摩耶驻足柜台前。她根据宠物的本能反应选择了一份价值39.9元的“三文鱼塔塔”,打成泥的三文鱼肉被摆成爱心造型,正中间有个可生食鸡蛋黄,周边点缀着草莓和五彩杂蔬,颇有法餐质感。“很新奇的体验,就像带小狗下馆子。”黄柯还不忘补充,“希望它吃了能开心。”
“这两年,人们对待宠物的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便在最基础的‘吃’板块,需求也逐步从吃饱、吃好转向吃得营养和有仪式感,我们提供的服务就是满足后者。从市场反馈来看,这方面可挖掘的市场空间很大。”派特鲜生投资人、上宠集团董事长黄华隆告诉记者,首店开业不足一个月,单日最高营业额已突破10万元,远超预期,团队计划年内在上海开出100家门店。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研究报告》,2024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达3453亿元,其中宠物食品市场规模达1668亿元。在一系列宏观数据下,越来越多创业者与商家都打起宠物的主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宠物友好型商场数量已突破百家,上海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加入宠物友好行列,公园、绿地、商场、餐厅、咖啡店、酒店,就连上海博物馆去年都推出欢迎带猫观众参加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奇喵夜”。
这背后,是一场关于如何将宠物的陪伴价值、情绪价值具象化呈现,并与商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在派特鲜生所在的海粟文化广场,“宠物友好”的理念体现在方方面面,如随处能发现的公共宠物饮水碗、下沉阶梯广场配备的宠物专属设施,地下车库配置的宠物专属爬梯、电梯等。每逢节假日,广场外2400平方米的宠物友好草坪上还会不定期举办宠物主题的市集活动,宠物可以肆意追逐玩耍,主人们则可以互相交流,让消费在游玩中自然而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