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0年的徐家汇观象台长什么样?”“钢琴传入中国后,是怎么‘入乡随俗’的?”“宇宙中的‘快速射电暴’是怎么回事?”……
当暮色浸染繁华的上海徐家汇商圈,一场场生动有趣、丰富多元的夜课在徐家汇书院开讲。从历史长河的探源到宇宙奥秘的追寻,从现场互动的非遗手作体验到声情并茂的音乐思政课,上海市徐汇区推出的“文明夜课”,用“错峰共享”模式激活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让专业学者、民间达人和市民百姓在星空下开启双向奔赴。
踮脚抢答的孩童、跨区“追课”的白领、晚间散步的老者……“文明夜课”所在的徐家汇书院,门牌号码为漕溪北路158号。当“约吾吧(158)”的沪语谐音逐步成为全民学习的“暗号”,上海人民城市建设也有了更亲民、更具象的“夜课样本”。
“夜课”接力“夜校”,公共文化服务也讲“坪效”
3月20日晚6点,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于广博士早早来到徐家汇书院三楼,为自己的首场“文明夜课”做准备。当天夜课的主题是《何以母亲河:上海“一江一河”的历史探源》。晚上7点,听众们陆续走进讲堂,夜课准时开讲。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每一个公共空间在使用上都讲求更优解,公共文化空间也是一样。“文明夜课”所在的徐家汇书院,是一个设计独特、颜值超群的复合型图书馆。2023年1月1日开馆以来,迅速成为海派文化新地标,深受市民游客喜爱。2024年3年,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迁址徐家汇书院三楼。“那时候,书院的一楼和二楼作为公共图书馆,已经延长开放至晚上9点,很多市民游客会在夜晚前来阅读或打卡。我们就想,能否把三楼的空间也利用起来,给大家提供更丰富的‘夜文化’体验。”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黄琴说。
在“文明夜课”启动之前,上海的“市民夜校”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运动健康、语言培训、生活技能……各类课程实行公益性收费,经常“一课难求”。“我们经过调研,决定与夜校形成错位,提供差异化服务。夜校偏兴趣和技能培训,夜课偏知识和人文素养提升,大家可以免费来听,全方位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黄琴告诉记者。
打开徐汇文明小程序,可以发现“文明夜课”在课程设置上更倾向老少皆宜的内容,既有现场演奏的音乐思政课,又有边玩边学的非遗手工体验课;不仅能和科普大V零距离解密科学,还能听社科专家细说城市历史脉络……据介绍,2025年的“文明夜课”覆盖“美育、思政、科普、阅读、文化”五大板块,课程包括科学思维、声音魔法、海派文化发展等,通过系列课程打造一个既有趣又有料的学习空间。
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部部长张卫至今记得2024年5月第一次开课时的情形。“首次开课没有太多预热,担心听众不够多、会冷场,没想到原先安排的70个座位很快坐满。楼下读者听说三楼办讲座,又陆续来了30多人,后来把楼下阅览区的椅子也借了过来。市民们对优质夜课的热情超出我们想象。”
“夜课和夜校,定位虽有不同,但底层逻辑一致:即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商业零售空间中常用的‘坪效(单位面积销售额)’指标,也可以用来衡量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效。”上海社科院青年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副主任曹祎遐说。
更系统、更亲民、更接地气的文明素养课
“小朋友们,为什么科学家寻找外星生命时,总是要先找水呢?”在科普系列文明夜课《寻找太阳系中的外星生命》即将结束时,科普作家汪诘抛出当晚最后一个问题。
话音刚落,数十位孩子齐刷刷举起小手,争抢着回答。
这天是上海市民张妍第四次带孩子参加“文明夜课”。“孩子是汪诘老师网络科普课的忠实听众,听说汪老师会来徐家汇书院上夜课,孩子自己找我帮忙报了名。”张妍说,“我们是从浦东过来的,课程时间设置非常友好,方便家长下班后陪着孩子一起学习。”
记者在现场看到,能容纳200多人的报告厅坐得满满当当,大多是一家三口的“配置”。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吴骏彦已是一位“夜课迷”,他一边听课一边记下知识点,一张认真的小脸红扑扑。
“我喜欢上夜课,这里有我很好奇但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吴骏彦说,比如他最爱的太空科幻,“虽然看书或者上网也能了解这些内容,但上夜课能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感觉更有趣。”
来自市民听众的反馈,体现了“文明夜课”的特点: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方面,课程设置更系统、更亲民、更接地气。
随着欢快的弦乐三重奏响起,“文明夜课”2025年的音乐思政首课《以音为媒 漫步“永不落幕的音乐街区”》开启。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肖阳博士在音乐声中讲述音乐与街区的故事,上音的学子也来到现场,带来民乐重奏《喜洋洋》《金蛇狂舞》,给听众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从游戏的背景音乐到国产动画电影《哪吒》的配乐,当下很多年轻人对音乐感兴趣。”肖阳说,“文明夜课”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现场演奏教学的方式,让音乐不止于“好听”,也让市民了解到音乐创作的规律以及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