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浸染繁华的上海徐家汇商圈,一场场生动有趣、丰富多元的夜课在徐家汇书院开讲。从历史长河的探源到宇宙奥秘的追寻,从现场互动的非遗手作体验到声情并茂的音乐思政课,上海市徐汇区推出的“文明夜课”,用“错峰共享”模式激活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让专业学者、民间达人和市民百姓在星空下开启双向奔赴。
从事半导体行业的80后凌云是妥妥的理工男。但一下班,他的身份切换为音乐爱好者、文艺男青年。从《让西方乐器开口“说中国话”》到《诗画如音的中国艺术歌曲》,“文明夜课”中的音乐类课程让他着迷。“对音乐的鉴赏知识,在网络上也能碎片化地获取。但‘文明夜课’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从歌曲的起源讲到发展脉络,让我感觉收获更大。”
据了解,2025年徐汇“文明夜课”计划授课117次,平均每周开课2到3次,以有节奏、互动式的课程,为市民提升文明素养提供丰富选择。
走出书斋、走出院所,与市民群众“共学共创”
以高质量的课程吸引听众,这是“文明夜课”可持续的关键。如何做到“有趣又有料”,对主讲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文明夜课”的主讲人名单中,不仅能看到职业作家、高校老师,还有专注于各个领域、平日较少露面的学术研究人员。
负责文明夜课“都市意象”系列课程的曹祎遐,身上有一个新头衔:课程“主理人”。曹祎遐告诉记者,“主理人”模式类似商业的“买手店”思维,“这和单纯安排一场讲座不同,我们希望市民听完这个系列的课程,能获得一套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邀请什么样的主讲人?选择哪些课程内容?这都需要‘主理人’去思考和组合。”
对于主讲人来说,走出书斋、走出院所,面向大众讲授专业知识,也是对自身的一个考验。“夜课如何讲得好,首先需要我们把专业知识融入到听众熟悉的生活语态中。比如音乐类课程,通过生动的音乐演奏和通俗易懂的讲述,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实现从日用不觉到日用终觉的转变。”肖阳说。
市民听众的热情互动,也会给主讲人很多启示和鼓舞。在讲完《何以母亲河》课程之后,一位来自江南造船厂的老先生,上台拉着于广讨论起上海城市发展史。“很多人以为上海只是在1843年开埠后才逐步发展成国际大都市,之前就是一个小渔村。这种说法不对,实际上唐宋时期上海地界上的青龙镇就是当时的贸易大港……”市民听众的专业性让于广感触颇深。
加入“文明夜课”之前,汪诘与团队主要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网络平台进行科普。“上了夜课后,我与团队有了一个固定的线下讲堂,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的听众群体。与现场听众的互动,帮助我们将科普知识的传播变得更为‘老少通吃’。我们计划在之后的夜课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
今年暑假,汪诘担任编剧和导演的科普电影《寻秘自然:时间的形状》即将全国公映。“这部电影中,有15分钟左右的内容就拍摄于去年的一次‘文明夜课’。”汪诘说,“我们将当天来听课的同学都署名在电影演职员表中,是大家一起完成了这部电影。”
“人民城市建设,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我们希望‘文明夜课’可以成为一种优质公共服务,用这盏灯点亮市民文明实践的夜生活。”徐汇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