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情绪消费”成为消费新热点

来源:人民网 | 作者:人民网 | 发布时间: 2025-04-20 17:11:58 | 23 次浏览 | 分享到:


你买过能随身携带的解压“捏捏”吗?摆过“放青松”迷你绿植吗?下单过“树洞倾听”服务吗?

 

当前,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受到市场青睐。“情绪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复旦发展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提出了“情价比消费”的概念,即青年消费行为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性价比,还重视其所能带来的情绪价值。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情绪消费”的出现,是需求升级的结果,当物质条件日益丰富时,人们从关注基本生活需求逐步转向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需求。

 

“情绪消费”是消费者受到情感驱动,因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慰藉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许多消费者偏爱轻体量小物,丑萌文创、盲盒、“捏捏”、带有“锦鲤附体”“狂吃不胖”字样的香薰、印有“淡定、别慌、问题不大”的手机壳等“情绪小物”受到市场欢迎。

 

“这个拳击反应球是我的‘情绪充电宝’。”在上海读大学的李昊从兜里掏出一个黑色的弹力球,一根弹力绳连接着弹力球和头带。李昊说,心情焦虑时,他就会戴上头带,击打弹力球解压。

 

这类头戴式反应球灵巧易携带,在电商平台上售价通常不到20元,解压效果好,深受“学生党”和“上班族”的喜爱。

 

淘宝平台梳理出体现消费潮流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其中超过半数与情绪价值需求相关。

 

“人们日益关注心理健康,青睐情感类消费,尤其是让自己开心的‘悦己消费’。”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表示,消费者对于“情绪消费”的实用性诉求不强,而是更看重商品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和情感共鸣。

 

每到周末、节假日,江苏苏州博物馆文创小铺就热闹起来。捞蟹、挑蟹、上秤、扎蟹……现场销售人员的逼真表演和幽默讲解让市民游客“很上头”。其实文创小铺里的所有产品都是毛绒玩偶,大闸蟹、鱼篓、蒸锅等造型十分逼真。“玩具很可爱,看了销售表演我很开心。”苏州市民陈嘉嘉说,她买了一公一母两只“大闸蟹”。

 

有网友将毛绒大闸蟹买回去,旁边放上一碟毛豆和一瓶黄酒,在社交平台晒图后收获大量点赞。不少网友表示:“花小钱买开心”“情绪价值满满”。

 

情绪价值消费需求增长,推动“谷子经济”走热。“谷子”是英文单词“goods(商品)”的谐音,泛指由漫画、动画、游戏等领域版权作品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例如徽章、角色立牌、色纸、小挂件等。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预计2029年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3089亿元。

 

“买‘谷子’的瞬间,幸福感堪比收到工资短信。”95后程序员李杰展示着自己刚抽到的游戏角色立牌盲盒,“我将‘谷子’放在工位上,有一种被陪伴的踏实感。”

 

在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玩家社群中,盲盒、手办等产品不仅仅是玩具,还是社交媒介,帮助消费者从“独乐乐”走向“众乐乐”。

 

在福建福州软件园一家企业工作的黄靖,自称是3个“娃”的“娃妈”。黄靖的“娃”,全称叫“棉花娃娃”,是用棉花做成的毛绒玩偶。“娃妈”们会为“娃”化妆,置办衣服首饰等,并定期聚会,交换娃衣、拍摄照片、交流心得。

 

“情绪消费”正逐步重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带来更多新场景、新业态。餐盘里放置干冰,再浇上水,顿时腾起一股“云雾”,这种“围炉冰茶”创造出的氛围感吸引着年轻消费者;在沉浸式餐厅,借助全息投影,餐桌上出现迷你人物种菜、选菜的动画,动画中烹饪完成后,现实中菜品同步上桌,裸眼3D小剧场式的新奇视觉体验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在许多景区,旅游消费从过往的“烤肠、臭豆腐”转变成旅拍、新文创、互动演出等多元化消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