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雷印华:守护样式雷百年根脉 双轨推动文化活态传承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05-27 14:43:14 | 14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雷氏股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样式雷第十代传承人雷印华做客新华网,介绍了样式雷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巧技艺与文化传承。

 

清代皇家建筑设计机构叫“样式房”。所谓“样式雷”,就是清代200多年间,雷氏家族有7代人担任样式房总设计师,主持或参与了北京故宫、圆明园、颐和园、清东陵、清西陵等众多皇家建筑的设计与营造。据雷印华介绍,样式雷先祖在明朝就开始从事木工行当,到了清初,雷家木工手艺传承至雷发达,1683年雷发达从南京来到北京,参与了故宫三大殿的规划重建和建设工程,以精湛的手艺从众多工匠中脱颖而出。此后第四代雷家玺先祖主持了万寿山、香山、承德避暑山庄等工程,并且还首创了“烫样”,在这一时期样式雷家族的发展达到了鼎盛。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业的标杆,“样式雷”建筑世家经过八代人的智慧和汗水,留下了众多伟大的古建作品,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身为家族第十代后裔,在雷印华眼中,样式雷建筑技艺的精髓莫过于“样式”二字。“所谓‘样式’,就是指建筑的规制、法式。样式雷家族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工艺,不仅注重设计图纸的绘制,还深入施工现场;为了确保设计意图能够准确实现,还进一步改进发明出了‘烫样’。所谓‘烫样’就是建筑立体模型小样,这其实也正是‘样式雷’得名的由来。”他介绍道。

 

“烫样”是清代对建筑模型的称谓,能够反映建筑的形式、色彩、尺寸和内部装修等,并进呈内廷,以供审定。从设计上看,样式雷的烫样具有层叠性和灵活性,结构之间互不影响,各个建筑细节有所联系又各自独立,作品中的每一个小部件都是可移动的,从里到外将建筑结构和形态表现得十分明确,一目了然。“样式雷的烫样以及图样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文化载体。”雷印华介绍,样式雷的烫样和图档详实记录了古代建筑的布局、形制和装饰风格,展现了传统建筑的空间美学和功能设计,并为现代建筑设计和修复都提供了重要参考;烫样中的细节雕刻、彩绘装饰等,展现了传统建筑的精巧与华丽,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工匠对美的极致追求;烫样不仅还原建筑实体,还通过布局和装饰传递意境,营造出整体布局上的诗意氛围,呈现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审美意趣。“样式雷的烫样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将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及美学意趣具象化地在起居生活中表达出来。”

 

中国古建筑设计的核心精神在于因地制宜,讲究自然环境、建筑景观和人之间的交融与对话,作为厚重历史的产物,样式雷建筑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关于如何传承和发扬样式雷建筑文化,雷印华认为,首先要加强样式雷建筑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次要注重样式雷建筑技艺的传承,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再次是要积极推广样式雷建筑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后,要积极地尝试走出去,通过多种平台、多样化的渠道促进样式雷建筑艺术、传统建筑的审美意趣和东方式美学的传达,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之中。

 

“样式雷”技艺是“技”与“道”的合一,既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是家国同构的文化担当。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雷印华提出“技艺传承+产业振兴”双轨战略,力求能够以实体项目来推动文化活态传承,从而从中探索构建起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的创新范式。在企业产品的品质提升和销量增长层面,雷印华坚持传统建筑审美、传统建筑技艺为不变核心,通过划分市场定位、多方面拓展销售渠道、开展品牌文化推广活动等方式推动销量合理增长。

 

“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下,科技创新是样式雷实现传统技艺现代化、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关键,也是样式雷在传承中走出时代新路的重要路径。雷印华表示,样式雷计划从四个方面着手,推动样式雷和雷氏股份守正创新。“一是利用3D扫描、建模技术等,将传统烫样和建筑技艺数字化,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同时开发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用户能够沉浸式体验样式雷的建筑美学和文化内涵;二是引入智能设备和自动化技术,提升制作的精度和效率,同时降低人工成本;利用人工智能(AI)优化设计流程,快速生成多种设计方案,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三是引入环保、耐用、轻便的新材料与新工艺,提升产品的可持续性;四是加强与科技公司和高校的跨界融合,尝试将样式雷技艺应用于更多领域,尽力拓展应用场景。”

 

在品牌建设方面雷氏股份将打造“样式雷”传统建筑研学产业基地,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基地规划将完成建筑规模达5000平方米的沉浸式文化综合体,实现:烫样技艺工坊、八代世家数字展厅等文化传承场馆;古建测绘研学中心、BIM技术融合实验室等科技教育实践;文创IP开发、建筑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产业延伸版块。据悉,该文化综合体产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是将中国建筑文化意蕴中心与工匠精神实践教育基地及蒙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集于一身、融为一体,一方面通过世界遗产IP转化,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依托“非遗传承+产业工程师”双轨培养机制,为传统技艺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精神的焕新储备跨界人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