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当养老机器人来敲门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07-07 09:46:28 | 28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于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的应用落地,我们认为将会分成两步走,第一步是在AI模型技术的加持下实现陪伴功能的应用落地;而在陪伴应用落地之后,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服务功能逐步落地。”谭旻说。

 

东方证券分析师杨震认为,场景是养老机器人产业的重中之重,目前人形机器人普遍缺少应用场景,而在缺少真实数据和场景情况下,人形机器人的训练落地困难。预计在老龄化迫切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人形机器人有望在部分场景率先落地,真实的商业化进程也会快速缩短,行业需求有望更快速增长。

 

其次,机器人正逐渐从工业领域走向消费级市场,从市场角度看,养老机器人成本较高,也是导致大规模落地困难的实际原因之一。

 

记者在电商平台发现,今年618期间,多家机器人公司都实现了线上售卖,包括卓益得、原萝卜、宇树、萤式、灵宝、松延动力、众擎机器人及星海图等,机器人售价普遍在万元至数十万元之间。较便宜的护理机器人价格在万元左右,真正具备较全面养老功能的机器人产品价格一般在2万元至5万元。而进口的高端养老机器人,如康复机器人、外骨骼产品等,价格更是高达5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不菲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通家庭的消费。

 

对此,谭旻表示,服务类机器人的研发费用较高,特别是涉及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无法实现规模经济,零部件采购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难以降低。不过,随着近年来国内供应商产品水平逐渐提高和大批新晋公司的加入,服务类机器人迎来了量产元年,零部件出货量逐步提升,成本也在不断下降。

 

此外,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在养老机器人的实际推广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是老年人的意愿和体验,尽管养老机器人已在技术上体现出优越性和可用性,但部分老年人仍对新兴技术接纳较慢,对养老机器人存在不了解和不信任心理;而一些机器人产品也存在界面复杂、响应延迟等适老化设计上的不足,导致老年人使用困难。

 

谭旻说,目前消费者对服务类机器人的市场认知度有限,在实际使用中,机器人的实用性和性价比也尚未得到充分认可,难以满足老年用户对产品功能和价值的完全期望。未来,服务机器人行业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优化产品功能和设计,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同时加强市场教育,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张正友表示,“从商业角度来看,养老机器人是一个蓝海,但目前机器人还没有被真正用起来。机器人要与老人交互,要进入千家万户,它就需要能理解人。我们希望机器人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有更精巧的操作,更精准的理解。目前为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已比较强,但灵巧操控和操作能力仍较为薄弱,这个能力是关键。”

 

迎接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的爆发期

 

当下,养老机器人仍受限于数据、技术、成本以及消费者认知等方面的瓶颈,但不可否认的是,养老机器人的商业化序幕已然拉开。

 

东方证券分析师郭彦辰预计,随着国家有望持续推出利好智能康养领域机器人发展相关举措,智能养老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的爆发期。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柔性机械等技术的持续突破,养老机器人也将从单一功能向多模态交互、具身智能方向升级,实现更精准的健康监测、更自然的陪护交互以及更安全的物理辅助。

 

展望未来智能家居,张正友表示,机器人将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人类生活的伙伴和助手,是具身智能的优秀载体。“可以肯定的是,机器人未来会进入千家万户,在目标达成之前,可能会经过一个机器人的‘大哥大’时代。服务类机器人应该是人类的守护者,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机器人,而且需要与人协作,机器人之间也需要协作,还需要与环境协作。我们的理想是机器人能够形成一个服务网络来为人类服务。”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在内心、情感、情绪等领域的需求,人类彼此是无可替代的。也有专家指出,由于缺乏真实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交流,机器人只能替代日常照料的小部分基础功能,远不能与老人形成情感共鸣。

 

谭旻对此表示,养老机器人的发展突破,不代表人类在养老照护中的缺位。恰恰相反,未来将形成机器人、专业护工和家属互补的三角协作照护模式。因此,需明确养老机器人对人类“辅助不替代”的原则。

 

养老机器人已经敲响了社区和老年人的家门,行业正从“概念验证”向“规模化应用”过渡,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应从需求出发,平衡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同时关注社会接受度;而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完善,也将为养老机器人行业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