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李卫国:从“防水一哥”迈向“世界一流”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07-25 14:17:47 | 3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方面,东方雨虹积极利用自身业务优势和经验,确定支持教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为重点工作方向,支持和参与社区发展。多年来,公司多次走进居民社区宣讲防渗漏问题和防水知识,开展免费等防水维修和修缮服务;通过捐款捐物、修缮校舍等实际行动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助力教育事业发展。

 

另一方面,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积极行动,从“非典”时期北京小汤山医院到新冠疫情期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项目建设;从防汛救灾到驰援地震灾区,东方雨虹会尽所能冲在一线,贡献企业力量。

 

远航:放眼全球 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在创立之初,东方雨虹就确立了“世界的东方雨虹”的理想。1997年,一曲《世界的东方雨虹》唱出了企业的远大追求——“在中华大地、世界舞台铭刻下一个优秀民族企业的印记”。

 

自创业至今,东方雨虹防水卷材累计产量突破53.5亿平方米——铺设总长度可绕行地球赤道400周,从规模上已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

 

站在三十年的新起点,李卫国已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他将海外建厂、承担国际重大项目、进军发达国家市场视为东方雨虹从本土迈向全球化的关键转折点。

 

早在2005年,东方雨虹已经把目光瞄准在东南亚,着手布局国际市场,并陆续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办事处。

 

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东方雨虹在全球范围内承接了数个工程项目,从北美地区的建筑防水项目到欧洲市场的防水建材销售,业务足迹遍布全球。

 

“出海”过程中,很多东方雨虹的一线员工,经历过战火硝烟,经受过生死考验,也体会到从零开始建立属地化团队的不易。他们克服的不仅是技术差异,也有文化适应。

 

在沙特50℃沙漠里,汗渍在工装上凝结成白色的盐霜,依然悉心指导安装;在泰国多雨的铁路线,用创新机械化铺贴方案,硬是将工期大幅缩短;塞内加尔湿热的体育场顶棚下,精准控制环境指标确保聚脲喷涂完美无瑕;在坦桑尼亚恶劣地质条件下,通过技术论证和大量实验测试,并结合当地特殊地理环境,最终敲定防水设计方案……办法总比困难多,“雨虹人”就是要迎难而上。

 

近年来,东方雨虹的国际影响力已经从初期的产品销售、工程服务,延伸到市场教育、产品认证、知识产权等多方面。2024年,东方雨虹海外市场推进速度加快,其中引人注意的是海外生生产基地建设。

 

“美国休斯敦基地、马来西亚基地、沙特天鼎丰中东基地、天鼎丰加拿大基地……这些绝非简单的扩张布局。”李卫国说,海外建厂能够助力东方雨虹更好实现本地化经营,实现研产供销服一体化,从传统的贸易出海、制造出海到品牌出海。“品牌在国外被叫响,才能真正称之为全球化品牌。”他说。

 

与此同时,东方雨虹持续推进渠道变革,强化渠道发展能力,积极实施零售优先,着力构建国际化建筑建材零售网络。7月16日,东方雨虹全资收购智利头部建材超市企业Construmart,旨在以智利市场为起点,持续探索并扩大建材零售渠道,提升产品的国际化销售能力。

 

“海外建材零售市场发达,以成熟建材超市为主要销售模式,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也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李卫国给东方雨虹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全面对标美国头部家居建材用品零售商家得宝(Home Depot),希望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赶超。

 

面向未来五年、十年直至下个三十年,东方雨虹的战略充满雄心:防水、管业、涂料、砂粉等核心品类全球领先;雨虹服务、建筑修缮等核心服务板块在全球范围达到品牌影响力与系统服务能力综合实力第一。

 

对此,李卫国成竹在胸。他认为,“对品质的信仰、对客户的诚信、对奋斗的坚持”,这是在全球建立信任的基础。

 

同时,他强调“开放与融合”的重要性。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并积极学习当地文化。通过本地化团队建设和跨文化沟通,与当地优秀文化相融合。最终,让全球客户和伙伴认同的,是通过卓越产品和专业服务所传递的价值。

 

在李卫国的记忆中,每一天都热血沸腾,每一天都热火朝天。“过去三十年,还是以夯实基础为主。未来我们会达到更高的高度。”对此,李卫国深信不疑。

 

记者手记:专注于当下的“奋斗者”

 

“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是形容湖南人性格特质的常用语,体现了湖南人特有的精神品格。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湖湘文化的核心基因,既包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奋斗哲学,也蕴含着“霸得蛮”的进取精神,以及“耐得烦”的务实态度。身为湖南人的李卫国,也将这种文化特质深深镌刻在东方雨虹的DNA中。

 

采访李卫国,印象最深的是他话语里反复出现的“奋斗”一词。

 

在追求速度与规模的时代,“坚守品质”常被视为一种“笨功夫”。东方雨虹的三十年发展历程恰恰证明,正是这种“笨功夫”,在时间的淬炼下,筑成了企业的护城河。正如李卫国在东方雨虹内部月刊《虹声》中多次提及,东方雨虹就是一个“做工”的企业,并且是“做苦工”的企业。唯有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才能耐住寂寞、守住心智,做出成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