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人形机器人“天工”如何进化而来?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08-21 18:12:15 | 17 次浏览 | 分享到: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东风劲吹。“天工”,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之一。

  

机器人“跑马”,不再是天方夜谭。随着“具身天工 Ultra”在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率先撞线,最近又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加冕“百米飞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踏出从实验室迈向千行百业的坚实一步。

 

点赞、惊叹奔涌而至,谁能想到,这位冠军选手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用时不到1年。它的缔造者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也不到两载。“天工”何以跑得快,又将如何跑向未来?

  

起步,为了“第一次奔跑”

  

随着北京人形机器人“一赛一会”的举办,人形机器人更火了。

  

摩肩接踵的参观队伍,一步一景的创新成果……在位于北京经开区的“机器人大世界”展区,工作人员打趣说:“如果一段讲解没跟上,别着急。等几分钟,下个团马上讲到。”

  

人形机器人“天工”,是展区人气最高的产品。一米八的“大高个”格外吸睛,走沙路、上台阶、挥手致意都难不倒它。参观者惊讶于它的能力,更感受到企业发展、产业进化的“加速度”。

  

不同于科创型企业“车库起家”的典型成长路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3年11月在京成立时,作为“0号”员工的首席执行官熊友军已手握多项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并带领一家名为“优必选”的公司研发出当时的国内领军产品。

  

已经“跋山涉水”,为何要“二次创业”?熊友军的答案是:“还不够好。”

  

技术不够硬。彼时,人形机器人还是“代码产物”,无法离开展厅到户外工作;设定好了要拿苹果,就不能叠衣服,技术泛化能力、环境感知能力距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差距明显。

  

产业不够实。2023年,我国注册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仅20余家,人形机器人是技术“集大成者”,各企业、各院所、各学科“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的关键合力。

  

北京市前瞻布局,在多部门牵头下,京城机电、小米、优必选、亦庄机器人4家国有、民营企业联合组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瞄准一个重要目标——破解全行业发展的共性难题。

  

机器人本体原型、具身智能大模型、运控系统、工具链、操作系统……熊友军走访大量企业、院所,基本摸清机器人“从有到优”的核心卡点。

  

“三顾茅庐”请来企业首席技术官,吸引大量经验丰富的博士、专家加入……公司开启“天工”的研发之旅。

  

“天工”的专业全称是“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的人形机器人”。“一共16个字,定语一个也不能少。”企业首席运营官李春枝介绍,作为机器人的动力源,纯电驱动较国外液压驱动更能把价格“打下来”,让更多研发团队“造得起”,企业和个人“用得上”。

  

全尺寸拟人奔跑是研发初始就确定的目标。用多个电驱关节驱动一台全尺寸机器人拟人奔跑,是支撑产品进化成长的底层能力,但此前业内从未实现过。

  

从造出“天工”的第一条腿,到外形并不“美丽”的全尺寸“初代机”,研发团队起初没有把握造出一台过硬的新品。直到2024年4月15日,在一个简陋的厂房里,“天工”第一次奔跑着爬上台阶,又跑下斜坡,这才让大家多了一些底气。

  

“看到‘天工’没有摔倒,20多人鼓掌拥抱,不少人热泪盈眶。”回忆那一刻,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天工事业部负责人刘益彰仍然很激动。但7天后的发布会前夕,“天工”突发部件脱落,让团队紧张到极点。

  

彻夜未眠的调试过后,面对发布会上挤满的专家、同行和媒体记者,“天工”不负众望,顺利跑到舞台中央挥手致意。这段影像片段很快传遍全球,有外国媒体逐帧分析跑姿,试图弄清技术原理。

  

“发布会后没有庆功宴,但公司给了我们最好的嘉奖:回家好好睡一觉!”李春枝说。

 

破局,让创新者“站C位”

  

4月19日,在全球瞩目下,“具身天工 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跑完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率先冲线。

  

8月14日,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上,“具身天工 Ultra”等机器人作为参赛机器人代表完成宣誓、走秀、护旗任务。它以全程自主、无人工干预方式先后参加1500米、400米等比赛,累计斩获1金3银1铜。其中,金牌来自本届运动会的收官战——“百米飞人”决赛。

  

这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做到”的挑战得以完成,背后是创新中心独特的做事逻辑——让研发人员说了算,连首席执行官都要为项目让路。

  

“项目负责人说需要什么,全公司就得给什么。”李春枝的话,道出了创新中心的生存法则。当熊友军最初提出“让机器人跑马拉松”目标时,并没有划定技术路线,而是把选择权交给了研发团队。

  

这是对人才的信任和尊重。立一个项目,就有一个总负责人,他是项目的“主导”,全公司都要配合。比如机器人马拉松比赛,由一位“90后”担任业务负责人,虽然年轻,但协调哪个部门、需要什么资源,上到首席执行官、下到各部门同事,都要听他调度。

  

为什么这样的模式能够起作用?在首席技术官唐剑看来,创新中心聚集了一群熟悉前沿技术、内驱力很强的年轻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做“创造历史”的事,每天跃跃欲试,充满和国际巨头掰手腕的勇气。“比如让机器人跑马拉松,全球没有别家公司做到,这种成就感、使命感比啥都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