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跑马”,不再是天方夜谭。随着“具身天工 Ultra”在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率先撞线,最近又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加冕“百米飞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踏出从实验室迈向千行百业的坚实一步。
“公司高管把握方向,不干预具体研发过程,只在最需要的时候帮一把。”李春枝说。
建造一台能够快速奔跑的人形机器人,获得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冠军,研发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慧思开物”平台……工程师们攻克一个个难关,向着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进发,因而具有十足的力量。
赵文是“天工”运动控制工程师。他回忆,“天工”第一次马拉松测试放在室内,210米的跑道要跑100圈,才跑几圈就因为零件松动摔倒,最终用了8个小时才跑完,但整个过程中,研发人员没有一个人抱怨。“人和机器,都要有足够的韧劲。”赵文说。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创新中心300余名员工中七成是研发人员,其中8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平均年龄仅32岁。
在这里,创新得以全力推进的背后,是项目负责人说了算的底气,是年轻研发人员敢试敢闯的劲头,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默契,是快速响应带来的能量。唐剑说:“定下目标,大家就冲着它一起努力。”这种让创新者“站C位”的机制,成为“天工”快速成长的关键。
前进,开放共享与世界同行
开放始于格局,成于互惠。
如果每家企业都做同质化研发,不仅容易烧掉有限的资金和时间,还可能丧失宝贵的竞争“窗口”。低水平的重复,不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前沿突破。
2024年10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挂牌“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虽然是企业,但发展不只为自己,更要为大家。
数据集是具身智能训练的“原料”,是业内重要的竞争“壁垒”。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将大规模多构型智能机器人数据集和测评基准“RoboMIND”全面对外开源。从拿个杯子到挥手示意,再到拟人奔跑,数据集的开源实现了人形机器人“数据包”的开放共享,其他企业可以此为“基底”,开发面向行业需求更垂直、功能更有特色的机器人。
“目前,数据集的下载量已经超3万次,其中有大量海外用户。这说明来自中国的技术成果和开放理念,正得到全球认可。”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说。
不仅如此,“天工1.0”本体的结构图纸、软件架构、电气系统等内容已全部开源,“具身天工 Ultra”夺冠后,其运动控制算法也面向行业开源……
进化和开放相辅相成。今年3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
“过去机器人要完成一件事,就要对应一串代码。但‘慧思开物’使机器人有了‘大脑’和‘小脑’,具备‘举一反三’能力,面对方位、形态各不相同的物体,能够自主规划动作,完成操作指令,让行业开发门槛进一步降低。”李春枝说。
把重要资源拿出来共享,担不担心被复制、被超越?在熊友军看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年4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起的开源社区上线,除了开源代码共享外,还欢迎开发者、兴趣爱好者在此交流问题,共享经验。
共建的价值正在开放中体现。今年5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牵头联合上海、浙江等地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制定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明确了人形机器人基本的安全底线和典型应用场景的匹配方式,为人形机器人产品的设计开发、性能对标和技术声明提供了清晰的参考依据。
万集慧思以开物,这是“天工”诞生的初心,也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肩负的使命。熊友军说:“‘半马’不是终点,未来的路还很长。”
“天工”,请跑得再快些,再稳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