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以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上排从左至右)接连播出,与《沉默的荣耀》(下排)无缝衔接,持续掀起观剧热。
导演杨亚洲谈《沉默的荣耀》,直言“我们借了四位英雄的光,借了无数英雄和先烈的光”。当英雄们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统一、与那个时代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紧紧系于自身,那么今天海峡两岸的观众、年轻的观众,何尝不是因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绑定在一起,才会产生更深的触动? 一段谍战史诗、一场生死暗战,特殊的隐蔽战线题材,让创作《沉默的荣耀》从一开始就注定困难重重。
有限而隐秘的史实细节与艺术虚构之间,何以为创作的边界?总编剧卢敏记得,创作始于2018年,她与三名90后编剧开始了与时空、与先烈的对话。基于对吴石语言天赋的认知,他们在剧中让吴石以一首闽南歌寄情即将远离的家乡;基于对饮食文化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团圆意味,他们把凤梨酥、驴肉火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点心贯穿在剧情中;也是基于对非遗传承在文化生活中的润物无声,歌仔戏、昆曲、布袋戏等先后入剧。“我们中国同宗同源,我们是一体的。《沉默的荣耀》讲的是团圆,文化能把刚性的斗争柔性化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做到了勾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是名90后。在他眼中,《沉默的荣耀》不是在“演”故事,而是在“塑”信仰——为历史的忠骨还魂,为沉默的荣耀发声。它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以真立剧、以情塑人,进而搭建起一个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对话通道。“它一头连着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们以身许国的过去,一头连着我们对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当下的呼唤。”因而,这部剧不仅属于那段沉默的历史,也属于每一位被它打动的观众,更属于未来所有愿意秉承这份真诚去创作的创作者,而这正是《沉默的荣耀》留给国剧市场最珍贵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