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小巷总理们”的广场舞经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10-29 17:34:13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中国的许多社区,广场舞不仅是茶余饭后的健身消遣,更成为社区管理的创新载体。被称为“小巷总理”的黄凤珍、曾担任信访局局长的贺珍珠,她们作为基层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带头人,通过组织广场舞有序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凝聚了社区人心,更为百姓营造出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在沈阳市铁西区,提起“黄大妈”,几乎无人不晓。

 

今年89岁的黄凤珍,曾是兴华街道九委社区党委书记,自1990年起带领居民跳起了广场舞(当时叫“健身舞”)。这一跳,就是35年。广场舞从最初的休闲活动,渐渐变成凝聚人心的情感纽带,黄凤珍也被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

  

“刚开始就是吃完饭散步,后来三五成群伸伸胳膊腿。”黄大妈回忆道。从靠着大树活动,到找大空场、用大喇叭,从十几人的小队伍到三百多人的艺术团,她见证了广场舞的发展变迁。

  

广场舞不仅带来了欢声笑语,更带来了生活的盼头。20世纪90年代,为了给下岗职工带来帮助,“黄大妈”创办家政信息等就业服务点,解决大家的再就业问题;晚上,她号召大家跳广场舞,帮大家重拾生活节奏。退休后,闲不住的她成立“黄大妈艺术团”,继续用舞蹈凝聚居民。“广场舞不止是锻炼身体,还成为连接社区居民的纽带。”黄凤珍说。

 

这样的故事不止发生在沈阳。在南京,年过七旬的贺珍珠与广场舞结缘十年。江苏省广场健身舞运动协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贺珍珠作为首任会长,力推广场舞“健身、健心、健脑、健美”的多元价值。

  

大连理工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钰的研究表明,广场舞不仅会间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焦虑水平,这种集体性组织形式,更能为老年人提供宝贵的社交机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跳舞带来的好处太多了!”黄凤珍指着队伍中的回福荣说。这位胃癌术后患者曾经瘦得脱相,如今能唱能跳,“饭量都上来了”。在她的团队里,不少患有慢性病或经历重病的成员,通过集体活动病情稳定甚至好转。

 

贺珍珠说:“我们发现跳广场舞不仅是健身健美问题,孤独空巢的心理问题、迷恋牌桌的家庭问题等等,都能通过广场舞解决,身心健康了,家庭幸福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然而,在基层组织有序管理前,广场舞曾有过噪音扰民等问题,群众投诉率高,活动难开展。

  

对此,曾担任南京市信访局局长的贺珍珠,带领协会同事们,深入调研,制定工作思路,把广场舞规范管理与社会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制定了22项广场舞管理办法和制度,制定了“自律公约”。2016年的七八月中旬,他们请赞助公司制作了6万把印有“自律公约”的宣传扇,送到全省各市的街道社区;几年来,他们印刷并发放了30多万本印有“自律公约”等规定的宣传册。其中的顺口溜,比如“早七开场晚九收,如遇高考中考时,暂定活动休一周……噪音控制硬指标,六十分贝不能超……选择场地要适宜,学校住宅要远离,不占道来不堵路,相互理解是第一。”已成为当地广场舞人的共识。

  

在贺珍珠看来,一个个广场舞带头人,就是散布在全省各地的一个个火种。“我们协会是不收会费的,会员也是治理管理,协会开展文明倡议、组织交流展演、创编推广新舞蹈,充分调动带头人的积极性,通过他们让分散在全省各处的广场舞爱好者们捏成一个拳头。”

 

在沈阳多福社区,广场舞也成为了社区工作的抓手。“百家舞”已成为社区品牌活动,社区不仅提供场地和音响,还引入“医体结合”新模式,邀请医生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推荐合适的舞蹈强度。社区党委书记樊月说:“队伍组织起来,人心就聚拢了,政策宣传、邻里互助都好开展。”

  

早早到社区打扫卫生、组织各类邻里活动、排查社区安全隐患、为有困难的居民义卖筹款……在江苏镇江,郝云带领的江东广场舞健身队不仅是一群广场舞爱好者,这支30多人的队伍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成为周边居民都认得的“红马甲”。

  

贺珍珠说,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这些由广场舞凝聚起来的力量,在调解纠纷、促进和谐方面往往能事半功倍。

 

25岁就开始在九委社区工作的“黄大妈”,见证了沈阳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也深有同感。她常说,“别看我岁数大了,可总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特别有紧迫感。我把我全部的爱和人生都倾注在这里,哪怕是退休后的这些年,我依然离不开这个社区和这里的人们。”

  

这种现象在中国随处可见,湖南常德津市涔澹农场,单位工会积极支持广场舞等多项体育运动,提供场地、音响、电力等设备支持,让广场舞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风景线;广西更是将广场舞和民族特色结合起来,并推广到青年人群中去……

  

这股由“小巷总理们”带领的广场舞力量,正从社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用热情与坚持跳出了一套精彩的“广场舞经”——这不仅关乎健康与快乐,更是基层主动作为、服务群众,共同营造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