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永远的袁隆平(报告文学)

来源: | 作者:伍豪 | 发布时间: 2023-07-08 19:39:00 | 1193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袁隆平的一生中,很少进医院,这还是他第一次长时间住院。而他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稻田里的禾苗。每天,他都要询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告诉他是28℃,他一下急眼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老爷子急,医务人员也急:“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到了5月22日上午,袁隆平的生命体征又一次出现危急情况。经全力抢救,一度有所转机,但到了中午,袁老又一次进入了昏迷状态。为了唤醒老人,家人在床边唱他喜欢的《红莓花儿开》,这是袁隆平从大学时代就情有独钟的俄罗斯名曲,家人期盼他能在这深情的歌声中睁开双眼,但最终还是没能迎来奇迹。13时07分,这是一个生命的至暗时刻,那跳动得越来越微弱的心电图变成了直线。这个笑称自己是“90后”的老人,就这样平静地走了。有人说,他老人家是等着我们吃完中饭后,才放心地走的啊!

当载着袁隆平的灵车从湘雅医院出发,缓缓驶向长沙郊外的明阳山殡仪馆,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赶来的人们,一路追随相送,他们来不及佩戴白花、黑纱,但那一张张悲戚的脸上泪雨交织,像在送别自己最亲的亲人,多少人痛哭失声,多少人在痛心疾首地悲呼:“袁爷爷,一路走好!”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李叔同的《送别》。

灵车沿着东风路一直缓慢而肃穆地行驶着,过往车辆也放慢了速度,向一位造福苍生的农业科学家鸣笛致敬。灵车首先来到了马坡岭,这里是袁隆平先生耕耘了大半辈子的试验田,此时,他老人家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又到了扬花灌浆的季节。随后,灵车便驶入了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这是袁隆平院士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他走了,永远地离开了这里,但我深信,他的灵魂还会时常回到这里,来看看他在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的稻禾……

袁隆平的灵车驶向哪里,送别的人们就追随到哪里。5月24日,袁隆平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这是最后的告别。大厅门口,挂着一副挽联:“功著神州音容宛在,名垂青史恩泽长存。”袁隆平躺在鲜花翠柏中,穿着红蓝格子衬衫和深蓝色西装,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一面崭新的国旗覆盖着他的胸口。天花板上的灯光洒落在他身上,老爷子就像睡着了一样平静而安详。

爱是一生的承诺。袁隆平的夫人邓则也是80多岁的老人了,这对一生厮守、相濡以沫的夫妻,携手走过了50多年的岁月。此时,她老人家一袭黑衣,坐在轮椅上,右手紧紧握住左手,左手上戴着一枚戒指。那是在日子好过之后,袁隆平特意给妻子买的,又亲手给她戴上的。两口子结婚时一无所有,这也是丈夫对妻子的一个迟到的补偿,邓则对这枚戒指特别珍惜。当孩子们推着轮椅,来到遗体正前方,邓则老人突然从轮椅上挣扎着站起身,一下跪在地上,她的肩头抽搐着,那是痛彻肺腑的悲泣。

而此时,在铭德厅外,明阳山早已被人潮、哭声和泪水淹没了。周秀英是一位经历过饥荒、靠杂交水稻吃饱了肚子的农民,如今已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奶奶,一大早,她就带着儿孙赶来为袁老送别。老人家哭得站都站不稳了,她儿子抹着眼泪说:“袁老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多少人就是怀着这种真挚而纯朴的心情,来悼念和送别袁隆平。上百台出租车自发组成“雷锋车队”,的哥们免费接送从外地赶来的悼念者。很多鲜花店都为悼念者免费提供菊花,还有许多商家和义工免费提供口罩。在风雨中,还有人给袁隆平的照片撑伞,他老人家这辈子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而这是他在人间走过的最后一程,再也不能让他淋着了。

袁隆平逝世,举国同悲。习近平总书记委托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专程看望了袁隆平的家属,许达哲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袁隆平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杂交水稻科学技术高峰,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袁隆平为国家担负的责任。他对杂交水稻和它背后维系的国家粮食安全怀有的赤诚初心,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未变。他让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他积极推动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世界几十个国家,帮助提高水稻单产,缓解粮食短缺问题,为人类战胜饥饿作出了中国贡献,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等多项国内荣誉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国际大奖。

袁隆平不止是中国的袁隆平,也是世界的袁隆平。连日来,联合国官方微博、粮农组织总干事、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等相继发文缅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输出与对外开放几乎同步。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了杂交水稻种子。40年后,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在使用同样的插秧、施肥和灌溉技术下,杂交水稻品种的单产量通常比非杂交品种要高出百分之二十到三十。随着袁隆平及其不断壮大的水稻专家团队将杂交品种引进到亚洲和非洲各地,他们也向农民传授了一系列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让产量进一步提高,为解决世界饥饿和贫困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他逝世后,从中国到美国,从亚洲到非洲,只要是长水稻的地方,无不沉痛悼念这位伟大的中国科学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