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原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镇。1949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出任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历任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月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除了组织和参与“山茶社”的各项活动,黄旭华还是上海许多重大学生运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著名的“护校运动”中,黄旭华一腔热血,振臂疾呼;在让国民党当局悚然心惊的“五四营火晚会”中,黄旭华敢为人先,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表演,而且竭力维护晚会秩序,阻挡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在“大江歌咏团”与“晨社”里,黄旭华更是身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经过一系列的血与火的洗礼,黄旭华终于在1949年春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完成了从一名进步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在那黎明前的最后一瓣黑暗里,国民党当局疯狂抓捕进步学生和地下党员。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黄旭华成功地帮助交通大学学生会主席厉良辅逃脱了国民党特务的搜捕。在他作为共产党员成为敌人的抓捕对象后,黄旭华自己也前后两次侥幸躲过了国民党宪兵及特务们的逮捕。
通过在交通大学四年的学习与锤炼,黄旭华不仅成长为一个拥有现代造船理论与技术的专业人才,而且实现了人生思想、理想与抱负的涅?,成为了一个铮铮的革命者,为其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奠定了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石。
金花绽放 苍龙入海
随着上海的解放,黄旭华也走出了大学校园。作为在白色恐怖中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他首先在党校得到了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培育,聆听了陈毅、饶漱石、谭震林等多位党的高级领导人讲话,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志愿更加坚定。
1949年10月,黄旭华党校结业。在随后的短短三年时间内,黄旭华不仅频繁地变换着工作单位,而且显示出一种从政的工作迹象。先在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干了大约一年的技术指导工作,接着出任招商轮船局局长于眉的秘书,可就在这秘书工作做得得心应手时,他又于1952年秋被组织调往港务局担任团委书记。不管在哪个岗位,黄旭华都把工作做得兢兢业业,成果斐然,深受组织与群众的好评。
虽然,黄旭华在行政工作中展现出了优秀的组织、协调与领导能力,其政治才华逐渐显露。但是,黄旭华到底心有旁骛,从政不是他的职业追求,回归技术工作才是他的志趣选择,经过一番努力,黄旭华终于在1953年春调动到船舶工业管理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在船舶工业管理局,黄旭华首先跟随业师辛一心从事船舶设计与制造工作,在赴德考察学习归来后,即转入对苏联舰船的转让仿制工作,并于1957年开始接触潜艇技术,跟随前苏联专家学习潜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1958年,国际政治波诡云谲,面对美苏的恫吓与利诱,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字字铿锵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于是,我国研制核潜艇的“09”工程诞生了,黄旭华因其优秀的专业能力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迅速开始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工作。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不仅面临着无经验、无技术、无条件的残酷现实,而且一开始就跌宕坎坷,在黄旭华等技术人员刚刚取得初步的成果之后,“09”工程即在1962年遭遇下马风波,所幸黄旭华等十余人作为仅存的种子得以存留,继续维系着艰难的研制工作。
1965年春,“09”工程迎来了曙光,不仅迅速恢复上马,而且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得到实质性推动,专司核潜艇研制的“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渤海湾的一个荒岛成立,随着我国核潜艇研制的正式启动,黄旭华也随即开始了他的荒岛人生。
在那个“一年两次风,一次刮半年”的荒芜凄凉、乱草丛生、人迹罕至的小岛上,黄旭华顶着来自于“文化大革命”的各种干扰和批斗,白天养猪,晚上设计,带领研究所的设计人员克服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各种困苦,攻克一个一个的技术难关,使我国第一代两种型号的核潜艇逐渐清晰起来。
在攻克核潜艇的研制设计过程中,以彭士禄、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技术领导者们将核潜艇研制需要攻克的技术专题形象地总结为“七朵金花”,这七朵金花涵盖核潜艇的动力、线型、结构、水声、武备、通讯、生命保障等核心技术。在攻克这些难关的过程中,黄旭华体现了高超的技术抓总和科学创新的能力,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依据大量的试验和严谨科学论证,力挺水滴线型;他决策采用围壳舵、艉水平舵相结合的操舵方式,成功地解决水下高、低速航行时的稳定性和机动性;他牵头推导出艇体直径比常规动力潜艇大约1倍,特别是导弹舱特大直径和双排大开孔等耐压艇体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经过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全体研制人员及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于1968年5月在毗邻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的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开始放样,核潜艇建造正式拉开帷幕。在“091”首艇的制造过程中,囿于条件的限制,黄旭华及其建造者们再次克服重重困难,甚至采用了磅秤称量的笨办法来控制各种设备及艇体重心与重量的方法。终于,在适逢毛泽东主席77岁生日的1970年12月26日,我国的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带着全国人民的期盼和全体研制人员的汗水顺利下水了,中华民族开始拥有了捍卫国家安全的海上苍龙。
其后,在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黄旭华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了“毒蛇”理论、“尖端与常规”创新思想,并大胆取消大陀螺设计,积极协同弹道导弹的设计与试验,经过诸多的曲折与艰辛,我国首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81年4月30日成功下水,从此劈波斩浪,遨游在深蓝大洋之中,为保卫世界和平释放着巨大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