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一代两型核潜艇的定型、完善过程中,黄旭华不畏凶险,指挥并参与了一系列的重大试验。尤其是以总设计师的身份亲自登艇,现场指挥极限深潜,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的总设计师。
才艺痴翁 真情豪杰
在许多人印象中,科学家总是严肃刻板的,可黄旭华不一样,他永远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他的老同事们说,即便是在当年批斗喂猪、极限深潜时你也很难看到他严肃的表情。黄旭华的微笑,不仅给人以一种真诚、善良、谦逊的温暖,更能在关键时刻给他人以鼓励、支持、信任的力量。有人说,黄旭华的微笑不仅深深地铭记在当年的每一位领导及同事们心里,也镌刻在一代两型核潜艇的每一个零件及管线上。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黄旭华的生活总是乐观且丰富多彩的。他擅长扬琴、口琴演奏,也能拉上几曲优雅的小提琴。他既能气定神闲引吭高歌,也能潇洒指挥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他不仅能上台表演戏曲歌剧,还能坐下来潜心创作,他作词作曲的《??九战歌》《??九人之歌》既讴歌了核潜艇人大干“09”工程的英雄气魄,也礼赞了由此而奠定、且正在传承的核潜艇精神。他在核潜艇研制几个关键环节所即兴挥毫的几篇诗作,也已成为我国核潜艇发展史上璀璨的明珠,激励着后继者发愤图强、锐意进取。
文艺而外,黄旭华在武术上的造诣也独辟蹊径。他的祖父是前清武秀才,他的父亲也略通武术,迨至黄旭华,这种传承也被发扬光大了。一次,黄旭华在阁楼上取物,脚底一滑,刹那间他一个后空翻平安落地,他的小女婿见了大吃一惊,竟然不知老岳翁有这等身手。黄旭华幼时练过套路,中年又学过长拳、习过太极,晚年他又依据自己的身体特点,结合长拳与各派太极的特点,自创了一套拳法,每天晨起研习,风雨不辍。
然而,这位总是面带微笑客家汉子,也是一位铁骨豪杰。他隐姓埋名三十年,家人遭难他未能照顾、父兄逝世他没有送行,困窘批斗不堕其志、委屈误解不鸣其冤,舍小家顾大家,终以其铸就的国之重器换来家人的理解和敬佩。
黄旭华不仅有惊人的能力和丰富的才艺,而且拥有一个温馨而浪漫的家。他的夫人李世英温良敦厚,被黄旭华传记作者尊称为品德高尚、品质优秀、品味雅致的“三品夫人”,她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让黄旭华专心致志于核潜艇事业。黄旭华虽然从未当着夫人的面说过一句感谢的话,可是当着媒体、当着子女、当着他人时,他总是噙满泪水地说欠了她一辈子,感谢她一辈子无怨无悔的付出。
无情未必真豪杰,自上世纪70年代他们从北方荒岛迁至武汉后,黄旭华的家就开始有了周末家庭晚会,他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诠释和表达他对夫人、对女儿们深深的厚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高八斗、艺惊四座的传奇科学家,也常常做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痴呆之事。一次出差,难得有闲暇逛街,看见一种花布料子不错,想买回去给夫人做一件衣服,兴冲冲带回家满以为一定会博得夫人欢喜,哪知夫人拿来一看,气不打一处来,因为这种花布衣服夫人已经穿了几年,黄旭华愣是没印象。
还有一次,黄旭华下班回来一个劲在夫人面前叨叨说,今天的脚怎么感觉不舒服,夫人上前一瞅,竟然发现他的两只皮鞋穿反了。见此,黄旭华傻笑不已,夫人兀自心疼。
今天,92岁高龄的黄旭华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不仅每天坚持上班,为祖国新一代核潜艇的研制殚精竭力、献计献策,而且经常不辞劳苦四处奔波,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奔走呼号、贡献余热。
(王艳明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杨艺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①指挥千名员工高唱红歌

②观测核潜艇艇位

③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黄旭华祖籍揭阳县(今揭阳市揭东区),少年时名黄绍强,是新龙围黄氏第十一代子孙。父亲黄义林(又名黄育黎、黄树?),出生于揭阳县玉湖镇新寮村。母亲曾慎其,出生于揭西县五经富镇水门,俩人都是医生,1919年从汕头福音医院医士学校毕业后,到海丰县(今汕尾市红海湾试验区)田?镇开办医务所。
黄旭华12岁时,父母把他送回老家揭西县五经富镇(从汕头迁址过来的)聿怀中学读书,大年初四那天,他跟随大哥步行四天山路,从田?到了学校,脚底都起了血泡。那时,潮汕大地常遭日寇飞机轰炸,五经富也常受到骚扰,每逢飞机在学校上空盘旋时,师生就带上早准备好的课本、黑板到野外比较隐蔽的“天然课堂”席地而坐,坚持上课。两年多的故乡聿怀读书生涯虽然短暂,但学习条件来之不易,深感知识的难能可贵,激起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为后来追求学业进取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初中基础。
日寇侵略,潮汕告险,为寻求安静的读书环境,他被迫无奈离开家乡和历史悠久、严谨治学、桃李芬芳的聿怀中学,到梅县,又乘搭盐商的马车颠簸了八天到韶关坪石,然后在广西桂林念完高中,又跟随逃难人群到了重庆,进入国民党教育部为收容战区流亡学生特设的先修班。黄旭华青少年时代艰辛曲折的求学之路,磨炼了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
在先修班学习一年后,由于学习成绩优良,被选送中央大学航空系,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迁址于重庆的上海交通大学。黄旭华出生于汕尾市红海湾畔的田?镇,是客家人的后裔,是大海的儿子,对海,对船有眷恋之情,尤其是耳濡目染日寇军舰在沿海横行霸道,肆意杀害渔民,对海对船的认识加深了一个层次,为其后来奋发进取、立志效国的人生定下了基调。他毅然选择了交通大学船舶系造船专业,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