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为了一位逝去的农民工兄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吴光于 | 发布时间: 2024-07-04 23:55:54 | 538 次浏览 | 分享到:

  周蓉不服。2019年11月,她向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2020年9月1日,再审申请被驳回。

  此时,距罗义死亡已经过去两年多,案件回到原点。

  “太难了。”周蓉一次次告诉女儿不想再折腾下去了。但倔强的罗曦一直坚持要为爸爸讨回公道。

  2021年2月24日,周蓉向绵阳市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监督。

  承办人吴阳阅卷后失眠了好几天。“对于当事人来说,所有的路都堵死了,他们根本没有获得诊断的机会。这不是他们的错。”他说。

  “其实案情并不复杂,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很清楚。客观地说,绵阳市人社局和绵阳中院严格适用法律,没有错。但是这样的结果对于老百姓来说,不是能被感知的正义。”吴阳说,“这虽然看似一件小案,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我们必须以‘如我在诉’的态度认真办理。”

  综合分析,吴阳发现,此案的关键在于缺少职业病诊断证明。“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我们希望给家属一个获得诊断的机会。”

  他挂了华西第四医院的专家号。说明来意后,他与专家伏代刚在诊室里谈了很久。检察官的诚恳和“司法为民”的理念打动了医生,他没有拒绝吴阳的请求。但又一次,需要“用人单位提交相关资料”的规定横亘在医生和检察官面前。

  参与诊断的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职业病科副主任彭莉君回忆道,职业病诊断涉及多项法律法规和程序,在没有用人单位出具相关资料的情况下,作出诊断有风险。为此绵阳市人民检察院出具了详细说明,并将案卷中能够证明用工关系、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内容逐一附上。诊断前后历时几个月,科室集体审慎讨论多次。2022年4月28日,3位医生共同为罗义出具了《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取得这一关键进展后,2022年10月,绵阳市人民检察院向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但未获法院同意。

  但家属和检察官都不愿放弃。2023年2月13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绵阳市人民检察院提请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抗诉。

  “起初,我们还有担心,但这一路走来我发现自己是多虑了。”程蟒说。

  150多公里外的成都,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成立了以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王麟为主办检察官的办案组,依法启动审判监督程序。


激活“睡眠条款”


  四川省卫健部门数据统计,近10年来,四川省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有88例,其中2023年40例,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但相对四川庞大的户外劳动者规模而言,这个数字显得微乎其微。对于司法机关来说,职业性中暑工伤认定争议的司法案例也尚属首例。

  有专家指出,当前用人单位、劳动者和相关部门对职业性中暑认识普遍不足。日常工作中,当劳动者出现中暑的迹象,更多选择休息或者乘凉,并不认为是一种“病”;同时,职业性中暑的工伤认定还要面对诸多“关卡”,这导致相关法律规定沦为“睡眠条款”。

  案件抗诉到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后,法检双方在开庭前交换了意见,但争议颇大。

  新取得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是新证据还是新事实?如果是新证据,法院理应再审并作出判决。如果是新事实,就应当重新提起诉讼。法院对《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是新证据的主张并不完全认可。如果重新提起诉讼,当事人又将面临一场诉累。

  “我们认为这些争议本质上是司法技术上的争议,但法检双方对案件本身的价值判断是统一的。死者家属最初不能提交职业病诊断证明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不应该让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一庭庭长赵爱民说。

  基于这项共识,2024年3月29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首次会同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制发司法(检察)建议书,建议绵阳市人社局结合申请材料和《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对罗义的工伤以及享受保险待遇进行认定,实质化解行政争议。

  2024年4月2日,案件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树江、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麟同庭履职。

  法庭辩论阶段,绵阳市人社局代理人提出质疑——华西第四医院的3名医生在罗义去世4年之后作出职业病诊断证明,是否合法有效?

  对此,出庭的彭莉君医生表示,绵阳市安州区人民医院临床诊断资料、四川民生司法鉴定所尸体检验和病理检验资料,都是对罗义当时身体状况、发病情况以及死亡原因的客观反映,不因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因此,在罗义死亡近4年后,根据这些客观存在的相关资料,仍然具备对罗义进行职业病诊断的条件。

  庭审中,绵阳市人社局表示已实质启动工伤认定程序,周蓉当庭表示愿意撤回再审请求。法院作出“准许其撤回再审请求,本案终结再审程序”的终审裁决。

  自此,一个历经近6年的工伤认定争议画上句号。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罗曦长舒了一口气。


为了千万个劳动者


  一场工伤认定的“马拉松”落下帷幕。犹如一粒石子荡开层层水花,案件引起了所涉行政部门以及法学理论界、实务界的大讨论。

  专家们指出,案件最终得以实质性化解,体现了司法机关以人民为中心、能动司法的理念,但也暴露出工伤认定方面的缺憾。“案件历经一审、二审、抗诉、再审等环节,最终给死者家属带来了正义的曙光,是司法为民、检护民生的生动体现,但其历时之长、过程之艰、维权之难折射出劳动者的职业安全保障仍面临重重困难。”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王蓓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