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700年后,重读马可·波罗的“China Travel”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王若辰 | 发布时间: 2024-08-15 22:14:39 | 20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三位归人召集亲友,在家中设宴。他们在席间更衣,而将先前穿的花缎长袍、天鹅绒袍裁成块,分送给亲朋好友。他们解释,这是蒙古人的风俗。

  他们的衣缝衣褶里,还藏着大量的红宝石、金刚石、珍珠、翡翠等奇珍异宝。波罗一家的财富和奇妙旅程成了当地人热议的话题,他们的宅邸被称为“百万宅”,马可·波罗被呼为“百万君”,他的游记也有了外号——百万之书。

  而《马可·波罗游记》,并不是马可·波罗本人“写”的。回到家乡后,马可·波罗因卷入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海战而被俘,在狱中,他向狱友——比萨作家鲁斯蒂谦口述了自己在东方的传奇见闻。鲁斯蒂谦发挥小说家的才能,采用当时流行的法国骑士传记文学的浪漫写法,将马可·波罗口述的见闻写成了一个奇幻宏阔、引人入胜的世界。游记问世后,在数月之内风靡意大利,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欧洲快速、广泛地传播,甚至被冠以“世界第一奇书”之名。


开眼看东方


  在“传奇之旅”展览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展品,是法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寰宇记》(《马可·波罗游记》又名),羊皮纸,手抄本,197幅精美插图均为手绘。另有一件展品,相传是马可·波罗随身携带的《圣经》,据称需使用30张羊皮才能制成。在那个年代,中国先进的造纸术还没有在欧洲大规模地流传开来。

  这个注脚,折射出《马可·波罗游记》的潜台词——开眼看东方,向东方学习。

  马可·波罗用一种“仰视”的笔触,详细描绘了“大汗雄伟壮阔、前所未闻”的宫殿。宽阔的广场,坚固的宫墙,储藏军用物资的角楼,饰以鎏金盘龙及各色彩绘的建筑,窗户上玲珑剔透的玻璃,“到处都是美丽的动植物”的皇家园林,出入水口都安装有金属制格栅、“以防鱼类流失”的人工湖,“像一块棋盘那样”严整又精巧的城市布局……这些描述让我们不难想象,当时那个东方帝国的都城气象,给马可·波罗带来了怎样巨大的震撼。

  汗八里(今北京)人口和商业的繁荣,也令马可·波罗不吝溢美之辞。“城内和近郊居民的人数之多,以及房屋的鳞次栉比,是世人想象不到的。”“凡是世界各地最稀奇最有价值的东西都会集中在这个城里,尤其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因为仅马车和驴马运载生丝到这里的,每天就不下千次。”

  城外的永定河和卢沟桥,也令马可·波罗倾心描述。在他口中,永定河货运繁忙,通向海洋;卢沟桥匠心独运,可见大理石雕成的赑屃且“每根望柱顶上都雕有狮子”,精美绝伦,举世无双。

  马可·波罗不是“只会欣赏风景”的普通旅行者,他像一位训练有素的社会学家,记录着各地的自然风貌、物产、社会制度、文化、风俗、宗教、家庭观念等,让他的游记超脱于个人体验,具有知识价值。这种价值,让当时的人们得以眺望世界多姿多彩的另一边,也让后世的人们得以看见历史弥足珍贵的另一端。

  譬如,他详细介绍了中国的驿站制度,包括驿站的选址、陈设、马匹如何畜养、信差如何交接、官吏如何管理等,以体现驿站传递信息物品、提高行政效率的功能;

  他还叙述了朝廷的赈灾制度,丰年从百姓手中收购谷物存放于储备粮库中,细加保管;遇到荒年,这些储备粮就派上了用场,再加上减免税收,“努力使人民能够自食其力、增加财产”;

  还有中国的税收制度、驻防军制度,杭州的打更报时制度,福建德化瓷的制作工艺,河北沧州地区如何“生产出大量的盐”等,马可·波罗都一一详加描述。他的记述像“东洋镜”,也像“说明书”,将当时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技术,向西方世界推广。

  “对中世纪的欧洲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巨量的东方知识,起到了空前的启蒙作用。”马可·波罗研究专家、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姬庆红说,“它大大开拓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富庶的东方图景也激起了西欧人对东方的强烈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379年的《加泰罗尼亚地图》和1459年的《弗拉·毛罗地图》中便有不少《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地名,且绘制出了东亚海岸线,打破了“世界极东是不能到达的封闭沼泽地”的传统观点。

  15世纪,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正是怀揣着《马可·波罗游记》,带领着几艘小船横渡大西洋的。他在手中的那本游记中,做了264处标注。“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客观上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使得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姬庆红说。

  人类史上西方人感知东方的第一部著作,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这是对《马可·波罗游记》公认的、广为人知的评价。


一旅千年


  在“传奇之旅”展览现场,讲解员朱宏被观众围在中间。他俯身问一个跟着妈妈来看展的小女孩:“你知道马可·波罗吗?”

  小女孩今年7岁,腼腆地笑着说:“我听说过这个名字。”

  朱宏很感慨。“在中国,马可·波罗的名字家喻户晓,但除了‘旅行家’的头衔,大部分人对他知之不多。”

  在朱宏眼中,马可·波罗是一个聪慧的人,他在很短时间内就学会了鞑靼人的礼仪举止,会说4种语言,博闻强识;他也是一个善于与人交往的人,深得皇帝信任和喜爱,处事得体;他还有着开放的心态,对多元文化和信仰保持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