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木匠馆长王文旺:让更多人了解木作里的中国智慧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谈昦玄 | 发布时间: 2024-08-19 19:59:02 | 202 次浏览 | 分享到:

“没钱我也干。”王文旺说。

“没有歪木头,只有歪木匠。”要强的他此刻改变了主意,就要把木工学好。

修复古旧家具,和做新家具完全不同。审美上要求修旧如旧,技艺上也极其复杂,少则需要十几道,多则需要二三十道工序。选材、拆卸、修补雕刻残缺部件,都大有讲究。这些都对木工的技艺要求很高。

单单为了练习刨花,他手上的水泡起了破、破了又起。待到双掌都磨出了厚厚的茧,手终于不疼了,技艺也终于练成了。经过近两个月的昼夜苦练,他总算能刨出薄如纸、长如卷的好木花。

每天耳濡目染各种古旧家具,不停地向老师傅求教,慢慢地,木头在他眼里,不再只是木头,开始有了性格和灵气。“梨木炕柜杏木案,椿木风箱蛀不烂,槐木车辕松木椽,柏木棺材颐千年。”用什么样的木料做什么样的家什,他心里越来越有数。

两年时间过去了,一些手艺原本比王文旺好的同行,已经离开了这个行当,而从学徒工做起的王文旺,成了古旧家具及文物修复业内小有名气的木工,开始有顾客指定“这个活就让小王干”。

有心的他,把周围老师傅的手艺学透了,便想着向古人求教。一有时间,他就去逛北京各大古迹,把所见的木建筑、木家具,印刻在脑海中,临摹在画纸上。

他将北海团城数米高的大佛龛,按比例缩小,复刻下佛龛里的雕刻和木艺,制成50厘米的木制小佛龛,很快便以280元高价卖出。“那可是1991年,很多人月薪不过60元。”首战成功,让他对这一行更有了信心。

1992年,他开始单独接活,翌年便遇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位收藏爱好者拿来15件家具,要求他紧急修复。接下来,他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硬是在半个月做完了一个月也做不完的活。回忆起当年昼夜不歇的干劲,他说:“那时想不了那么多,只知道别人交给我的事就一定要做好。”

自此,他在古旧家具修复行业小有名气。短短几年间,小到不足1尺高的板凳,大到4米多高的红木柜子,他修复的家具有万余件,每件他都力求做到最好。

曾有人调侃他“穷木匠,媳妇都娶不起”。但王文旺的木匠生意却越做越好了,20世纪90年代,他成立了自己的古家具公司。

挣钱最多的一次,对方给了他100多万元人民币的活。“第一天就说先给我定金,让我马上出活。”就这样,王文旺跟着人家到西单,第一次开办了一个账户,第一次看见汇款单。那2000美元的汇款,把他激动坏了,“手直哆嗦,汇款单都不知道放哪儿好”。

王文旺在博物馆向观众介绍木作文物。

何以为匠?

教师因材施教,裁缝量体裁衣,木匠则看料下锯。好木匠能看料做活,打造的家具浑然一体,打造的建筑屹立千年。

木匠行里,随便做做和把工做好,有天壤之别。好的做工,能让两块木板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对着太阳光看,一点光都照不进去”。好的做工,能让一块木板被推得平展如布、光滑似镜。好的做工,能让榫卯紧实咬合,让一件家具、一处建筑经久不衰,坚固耐用。

时间,是检验木匠技术的尺子。“如果做不好,随便糊弄,家具过一阵就用坏了,那木工的名声也坏了,就没人找你做活了。”王文旺说。

一直在学习和思考的王文旺,不再满足于做个木工,而是想做一位匠人。

“相比木工,木匠的技艺和水平都更精湛,从器具的材料、造型到结构、色彩和构图都要了如指掌,要将手艺和智慧结合。”他说。

何以为匠?王文旺有自己的标杆。

“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的故事家喻户晓。鼻祖鲁班发明了鲁班尺、鲁班锁,巧匠墨子更从木作中汲取大智慧,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王文旺说:“在古时候,被人称为匠,那是相当了不得的。匠人是手艺人的最高境界,许多人一辈子也不曾达到,大国工匠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1999年,王文旺被北京市文物古建公司特聘为木工工长。在这里,他更有了用武之地,先后参与了丰台区药王庙、宛平城和故宫建筑的修复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他又开始钻研和建筑有关的木作知识,每一处施工,他都力求做到最好。

有一次,他正拿着一块木料准备用作修复,一位监理工作人员走过来指责他用料以次充好。他举起手中满是大大小小“虫洞”的木料,递到人眼前,不卑不亢地说:“您再好好看看,这虫洞是我一个个做上去的。”那人顿时惊愕得说不出话来。

原本就是拿料填空的活,谁能想到,王文旺费时费力将整块木料做旧如旧,为这块补料增添了风雨、虫蚀的岁月痕迹。没人要求他这样做,但他觉得“这活就得这么干”。

在他看来,想成为好木匠,不仅是按客户要求和行规工作,还要有高超的技艺、精益求精的态度,要把德行、坚持、诚信都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中国自古尊崇工匠精神,《诗经》中所写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雕琢器物时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斫轮老手”等成语,彰显着精益求精的中国工匠精神。

“木匠是民之本。你不要小看了木匠。”王文旺说。

他常常向人讲起唐代柳宗元《梓人传》中所写的木匠故事。梓人,便是木匠。这位木匠随身带着度量长短、规划方圆和校正曲直的工具,但没有磨砺和砍削的器具。柳宗元觉得,他手头的工具看起来不够全面,就去问他会做什么?木匠答:“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言外之意便是,作为一名成功的木匠,他是帅才,而非小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