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木匠馆长王文旺:让更多人了解木作里的中国智慧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谈昦玄 | 发布时间: 2024-08-19 19:59:02 | 199 次浏览 | 分享到:

这个暑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位于北京通州台湖镇东下营村的文旺阁木作博物馆迎来了大批游客。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里“很好玩”:踮起脚就能触摸到一件件展品上的木纹,深吸一口气就能闻到扑鼻而来的木香。如果他们刚好在博物馆里遇到王文旺,这位木匠馆长会毫不吝啬地从墙上摘下一件件响器——磨剪子磨刀的卦连、收垃圾的摇铃、拉洋车的铜脚铃、剃头匠的“唤头”,当这些老行当的吆喝工具再次奏响,孩子们便听到了已经失传的民间绝响。

这间民间博物馆收藏着上万件木作老物件。在古色古香的大门前,身着汉装、脚蹬布鞋的木匠馆长王文旺正用手机指挥员工,做好文博展品的新媒体展示。

离开老家河北衡水武邑县36年了,54岁的王文旺乡音未改。

跟随他穿行于博物馆,便走进了和木作息息相关的百态市井。满墙都是他亲自收藏来的老物件,抬眼可见传统民间的广告招牌幌子。在这里,可以抚摸逾百种中国古代榫卯构件,可以操练千行百业所用的木作工具,甚至可以体验踏上马车、登上木船。

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已从2012年的3866家增至2023年的6833家,非国有博物馆约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三分之一。各具特色的博物馆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一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小而美、精且专”的非国有博物馆通过民间力量搜集历史见证物、保护文化多样性,守护、传承、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存历史记忆,以及优化我国博物馆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文旺在博物馆向观众介绍木作文物。均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谈昦玄摄

天子之六工,木匠列其一

“要在木板上雕龙刻凤,首先要把龙凤的造型画出来,按照轮廓,用刻刀把多余的部分剔除,才有立体感。左手握住雕刻凿把运用自如,右手持敲锤‘啪’地一打。活干熟练了,听响声就像在演奏音乐似的。”

做木工时的节奏感,王文旺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手艺学成了,绝对是一辈子的事,你忘不了的,身体也会帮你记住。”

但曾经的王文旺并不甘愿一辈子做木工,他觉得“学手艺是糊口的无奈选择”。未曾料到,拿起大锯、截锯、手锯、推刨、锉刀、凿子、钉锤、墨斗、角尺,他就再也没放下过。

1970年,王文旺出生于衡水武邑一个农村木工世家。数百年来,祖辈乡亲们多在营造行业做活。每个村都有瓦匠、木匠,谁家盖房,就请乡亲们来搭把手,十几天就能建起一座新房子。

在中国,木工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古代木匠工作范围很广,除了建筑,生产生活中家具、车船、棺材、木工艺品乃至军事上的弓箭、碉堡等,都离不开木匠。《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木匠位列其一。

河北衡水,被称为“木匠之乡”,武邑县是硬木雕刻家具的主产地,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旧时北京城的营造行业,处处有武邑匠人的身影,宫廷造办处特设的雕刻家具作坊中,武邑艺人占八成以上。

在王文旺家里,小到农具、木匠工具、家具,大到拉车、房屋的横梁木架,无一不是祖辈凭借木工手艺亲手打造的。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普通木工,手艺代代相传,算不上精湛,能应付农村常见的木工活。祖上给外村人干活,收点工费,补贴家用;给本村人做工,不收工钱,主人家请吃顿饭就行。

到了父亲这一辈,农忙时务农活,农闲时做木工,走村串巷去别人家里修桌椅、打家具。提着工具出门,带着一身木屑回家,挣来的钱刚好够五个孩子填饱肚子,再多的需求,便不能满足了。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五六岁起,王文旺就拿着木雕凿子在边角料上做活,给自己做各式各样的玩具。长大一点了,有了气力,他会帮父亲“拉大锯”——在木料上画好墨线,用大锯将木料分割成若干木板。父亲和他一人站着,一人坐着,一上一下,一拉一送,拉锯要实,送锯要虚,掌握着力度、方向和节奏。

推刨时开出的一卷卷刨花,散发着木香,王文旺却安不下心来。在他看来,做木工辛苦、枯燥,入门门槛低,社会地位不高。他打定主意,绝不子承父业。

然而,到了高一这一年,父亲多次对他说:“别上学了,学费挺贵的,做手艺吧,能养家糊口。”

做工、存钱、攒料、盖房,做家具、说媒、成家。父亲给王文旺规划好了人生。这是自古以来千千万万木工固定的人生轨迹,也是周围绝大多数乡亲们的现实生活。

但这不是王文旺的理想人生。他要出去闯荡,要去见世面。他偷偷报名参军,验兵通过了,又被父亲拦了下来。万般无奈,他只得辍学,练起了雕刻手艺。

王文旺在博物馆向观众介绍木作文物。

没有歪木头,只有歪木匠

迷茫之际,同为木工的老乡说带他去北京闯荡。一想到能看到在课本里见过的天安门,他便心动了。1988年,18岁的王文旺来到北京,一路上他暗下决心“有机会就做别的事,不能一辈子和木头做伴”。

老乡带他接的活是修复古旧家具。京郊小瓦窑村的仓库里,古旧家具堆积如山,大多纹样精美、用料讲究,只见过大料粗工的王文旺看得晃神了。

师傅要验证他的水平,他信心满满地应下来,可到头来却连一张四方桌都搞不定。师傅说:“一个月30块钱的工资给不了你,你要么回去,要么在这儿做学徒工,没钱,只管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