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中国炼铁第一人”走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 作者:宋春丹 | 发布时间: 2024-09-04 09:37:05 | 111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生产秩序的逐渐恢复,1971年底武钢第一、第二期工程主要项目基本完成,达到了年产200万吨钢的设计生产能力。这原定为三年,结果却用了将近十年。

一波三折的“一米七”轧机

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提出,经过第四个五年计划,达到年产3500万到4000万吨钢的目标。1971年是“四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在编制“四五”计划时,将这一目标分解到了各个钢铁厂。其中武钢的任务是在“四五”期间达到年产400万吨铁、400万吨钢的目标,简称“双四百”,为此就需要进行扩建。

这一时期,国际、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美关系解冻,中西方关系缓和。1972年8月,国家计委向中央呈送报告,提出在三五年内引进一批先进的国外成套技术设备,预计需要外汇43亿美元,因此被称为“四三方案”。毛泽东批准了这个报告。

引进方案里身价最高的是“一米七”轧机(即轧机的轧辊有效长度为一米七)。报告认为,轧钢能力不足、钢材品种不配套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每年需要花3亿美元进口200万吨钢板,因此花6亿美元进口这样一套轧机还是合算的。考虑到当时中苏关系紧张,鞍钢身处东北“一线”,中央决定将这个项目放在中部的武钢。

经过“货比三家”,最后确定一米七系统主体“三厂一车间”分别从西德和日本引进,即热轧带钢厂和冷轧硅钢片厂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引进,冷轧薄板厂从德国迪马克公司引进,连铸车间从德国施雷曼和西马克公司引进。系统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轧制过程由25台电子计算机控制,每秒运算速度最快可达100万次。

工程概算为人民币38.9亿元,其中引进费用为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2.28亿元。工程于1974年9月动工,建设规模超过以往武钢建设总和,高峰时期施工队伍达10万多人。

1978年,系统进入试生产阶段。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问题很多,远未达到核定生产能力。1980年8月,参加全国两会的不少代表对武钢提出了质疑,来武钢的日本技术人员也将看到的问题反映到国家有关部门。邓小平做了批示,对武钢提出了批评。

1980年8月,中组部将黄墨滨从包钢调来武钢担任经理。黄墨滨到任后,开始大力整顿这个冶金行业的“老大难”企业。1982年9月,时任武钢副总工程师张寿荣被任命为副经理兼总工程师,被同行羡慕地戏称为“全国最有职有权的钢企总工”。此前他一直是炼铁生产负责人,从这时起开始全面负责公司的整个冶金流程,尤其是主抓一米七轧机系统。

当时一米七轧机系统的现状是,地下渗水,厂房漏雨,电缆混乱,一些设备已见不到本色。自控室里堆着餐后的鱼刺和骨头,一些工人在车间里睡觉、抽烟。由于外汇所限,冷轧系统主电室没有安装空调,一个夏天就烧坏了200多块插件板。引进时没买备件,只能通过中技公司进口备件,手续复杂,订货单要提前一年提出,而且有的备件已更新换代买不到了,有的则要十倍几十倍的价格。

根据日本技术人员回访热轧厂时提交的调查报告,1982年,因为管理不善,个别设备从自动变半自动,局部变手动的达59项,因为润滑不良造成的事故占比达80%。有日方人员给中央领导写信,称武钢热轧厂若继续这样下去,再过两三年设备就要变成一堆废铁。

张寿荣上任后主抓系统的“四恢复”,即恢复设备的外貌、精度、系统功能和自动化程度。首先清除垃圾3000余吨,又排除积水,清除地沟废油,除锈刷漆。一年后,设备总算能见到本色了。

一米七轧机系统主要生产“六板一片”,即汽车板、自行车带钢、镀锌板、镀锡板、船板、普通板和硅钢片。1982年,武钢生产钢277.7万吨,其中27.6万吨为废品,达十分之一。一些用户向冶金部反映,用武钢生产的镀锡板制作罐头盒子,一冲就裂;用镀锌板冲脸盆,沿口开叉。冶金部责令武钢派人“背回”这些板子。对此,张寿荣提出了一年“废品减半”的目标。

一次,冷轧厂出了质量事故,有许多镀锌板被判废。《武钢工人报》曝光了这次事故,并称不合理的奖励办法(超产一吨奖5元、报废一吨扣3元)是造成重产量、轻质量的思想根源。这个奖励办法是张寿荣签发的,报社打电话请他谅解,他说办报纸就应该这样,他接受批评。

1983年底,减废目标实现。张寿荣又提出,1984年废品再减去三分之一,年底再次达标。

武钢组织了专门班子到国外采购,周期比通过中技公司引进缩短了一半。1984年底,国家给了武钢更大的自主权,每年拨给外汇让其自主引进,加上组织国内测绘制作,备件来源有了保证。

1985年,一米七轧机系统终于达到核定生产能力。从试投产算起,已过去了7年。这年年底,武钢也实现了钢铁产量双四百万吨目标。其中,钢产量为397.8万吨,废品量为10万吨,约为1/40。

整顿针对的是有形磨损,但还有无形磨损,因为设备会老化,技术会变旧。张寿荣又组织了对技术的消化和创新。1990年,“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张寿荣为第一完成人。

钢铁行业“过山车”

企业整顿完成后,武钢又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规定,允许钢铁企业自行销售2%的计划内钢材,价格可向上浮动20%。1985年1月,国家又取消了加价20%的限制,钢铁产品开始全面实行价格双轨制。

   相关新闻